还有一些培训课上的浮夸表演,整个场地放着躁动的音乐,有人不断地教你如何“起范儿”,如何号召。还有的培训,讲到开心的时候,突然唱一首《我的老父亲》,台下哭成一片……这种感觉,难免会让一些身处其中的人觉得异常尴尬、如坐针毡。这种浮夸的表演,不是发自内心的,也是孔子讲的“巧言”。
所谓过犹不及,凡事一旦超过尺度,就缺乏真诚,它背后一定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目的。
比如商务宴请,双方好好聊天,谈合作、谈条款,在商业社会是很正常的沟通。如果非得把人灌醉了,才能谈条件,这里就可能有猫腻——一方有着不合理的诉求,在正常情况下是达不成的,必须得跟对方混成哥们儿,打破彼此的商务边界,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那什么叫“令色”呢?西方有一个词,叫babykisser(亲婴儿的人)。Babykisser形容的是政客,他们走到人群里,总要找小孩,赶紧冲过去抱过来亲一下,小孩不愿让他亲也要亲。
有的下属对待老板,并不是从内心里恭敬,如何辨别呢?真正的恭敬是有尺度的,是带着尊敬的态度,进行平等的对话。倘若是虚假的恭敬,则会表现得很过分、很夸张。比如,下属的眼睛永远只在领导身上,目不转睛地盯着领导——领导笑,他也笑;领导皱眉,他也皱眉。但在平常老板不在的时候,这位下属却是一个很威严的人,一旦老板出现,他就变成了一个“政客”,而老板则是“孩子”。
一个人如果想费尽心思取悦另外一个人,他的表情会不断地变化,毫无风骨。
孔子不喜欢眉飞色舞的人,但很多人就是喜欢夸张的表达。战国时期,最有名的人是苏秦、张仪,他们纵横捭阖靠的是舌头,但这种行为被孔子和孟子所不齿。
几千年过去,虽然苏秦、张仪名声还在,但并没有多大的人格魅力。而孔孟之道之所以越来越兴盛,则缘于孔孟走的是刚毅木讷的路线。
所以,有时候你在社会中,在派对上,未必需要左右逢源,也无须能说会道,更不必为自己没有那么多“漂亮话”而感到汗颜。
对一个人而言,保持真诚的生活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人跟人之间最好的状态,就是有话说话,没话静坐。两个人安静地坐着,但不会觉得尴尬,这才是朋友相处的最佳境界。见面之后,大可不必为了套近乎而没话找话,开一些低俗的玩笑,或者故意互相调侃,来显得两个人之间有话聊。
我们生活中,真的不需要那么热闹的关系。我们需要的是安安静静的、真诚的、踏实的、相互理解的关系。有问题可以说出来,还可以坦然地指出对方的缺点。
“巧言令色”,之所以“鲜矣仁”,就是因为过分了。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关心,真正的认同,不需要使特别大的劲,而真正的尊敬,亦不必昭告天下。
如果你愿意将这句话理解得更透彻的话,我推荐你阅读如下书籍:《演讲的力量》《高效演讲》《关键对话》。
“樊登读书”分享了很多关于演讲的书,但从来不教套话。比如上台后三板斧的套路、公式,或者“先说……再说……”的“表达模型”。
演讲者首先要遵循的原则,是真诚。要理解自己想给听众传递的东西是什么,要用送礼物的态度去跟对方沟通,带着“利众”的态度,给听众价值。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才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
没有一条道路是通往真诚的,真诚本身就是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