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书禾和宋祈年相视一笑。这样的童话,他们小时候也听过,如今轮到下一代了。
夜深了,宋曦在奶奶怀里睡着了。黎书禾想抱他去睡觉,曾诗英却摇摇头。
“让孩子再睡会儿,”她轻声说,“元宵节的月亮一年就这一次,让他多看看。”
黎书禾这才发现,婆婆的眼角有泪光闪烁。
“妈,您怎么了?”
“没事,”曾诗英擦擦眼角,“就是想起你爸了。他最爱过元宵节,说月亮圆的时候,一家人就该团圆。”
黎书禾握住婆婆的手:“妈,我们永远都是一家人。”
宋祈年也走过来,默默握住母亲的另一只手。
这一刻,不需要太多言语。窗外的明月见证着这份跨越代际的亲情,温暖而绵长。
等宋曦睡熟后,黎书禾把他抱回床上。回到客厅时,看见婆婆正小心地收拾着灯笼。
“妈,这些我来收拾吧。”
“没事,”曾诗英把灯笼一个个收好,“明年还能用。”
黎书禾看着婆婆认真的样子,忽然明白,这些看似琐碎的仪式,其实都是在为生活增添仪式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传承,家才更像家。
第二天,曾诗英要回去了。临走前,她把那盏宫灯郑重地交给黎书禾。
“这灯留给你们,”她说,“以后每年元宵节,都点起来。”
黎书禾接过宫灯,重重地点头:“妈,您放心。”
送走婆婆,家里一下子冷清了许多。宋曦抱着奶奶留下的枕头,眼圈红红的。
“妈妈,奶奶什么时候再来?”
“很快,”黎书禾摸摸儿子的头,“等桃花开了,我们就接奶奶来住。”
宋祈年默默地把母亲的拖鞋收好,放在鞋柜最显眼的位置。
晚上,黎书禾在书房整理这些天拍的照片。有包汤圆的,有做灯笼的,有在月光下散步的。每一张都记录着这个春节的温暖瞬间。
她选了几张最好的,洗出来装在相框里,摆在客厅的架子上。其中一张是祖孙三代一起包汤圆的照片,阳光从窗户照进来,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
宋祈年站在她身后,看着照片,轻声说:“妈很开心。”
“我们也是。”黎书禾靠在他怀里。
春风渐暖,院子里的桃树冒出了嫩绿的新芽。曾诗英回去已经半个月了,家里似乎还留着她的气息。黎书禾在整理衣柜时,发现婆婆落下了一条手帕,素雅的棉布上绣着几朵小小的兰花。
她把手帕小心地收好,准备下次给婆婆送去。这时手机响了,是曾诗英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
“书禾啊,”屏幕那头的曾诗英笑容满面,“我种的君子兰开花了,给你们看看。”
镜头转向窗台,一盆君子兰开得正好,橘红色的花朵簇拥在一起,格外喜庆。
“真好看,”黎书禾由衷赞叹,“妈养花的手艺真好。”
“奶奶!”宋曦凑到镜头前,“我想你了!”
“奶奶也想曦儿,”曾诗英的眼睛笑成了月牙,“曦儿最近乖不乖?”
“乖!我得了朵小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