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和徐佳莹则在各个体验区之间穿梭,解答客人的疑问,协调现场的进度,看到客人们脸上的笑容,两人心中满是成就感。
顾曼殊虽然没有亲自到场,但派助理送来一对精致的缂丝宫灯作为贺礼。
宫灯上绣着“花好月圆”的纹样,附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祝古艺新境开业大吉,愿传统工艺薪火相传”。
苏木和徐佳莹将宫灯挂在前院的桂花树上,灯光透过缂丝面料,在地面投下温柔的光影,为开业活动增添了几分喜庆的氛围。
开业活动一直持续到傍晚,客人们纷纷表示意犹未尽,不少人当场办理了“古艺新境”的会员,还有很多人预约了后续的“工艺大师课”。
联名缂丝扇面更是供不应求,首批500把很快就售罄了,徐佳莹只好临时加订了300把,满足客人们的需求。
送走最后一批客人,众人坐在桂花树下,疲惫却满足。
王丽拿起一杯桂花茶,一饮而尽:“太累了,但太值了!今天至少有上千人来体验,咱们的‘古艺新境’算是彻底火了!”
邢梦洁抱着已经睡着的呆胶布,笑着说:“我看了一下,宠物区的直播有五十多万人观看,好多网友都在问‘古艺新境’的地址,说想来苏州体验呢!”
苏木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满是感慨:“这只是一个开始,以后咱们还有很多事要做。”
他转头看向徐佳莹,“你之前说想做的‘苏州记忆’文创项目,现在可以正式启动了。”
徐佳莹眼中闪过一丝光芒,点了点头:“是啊,开业活动让我更有信心了。这段时间,我想和你一起,多去拜访一些苏州不为人知的手艺作坊,记录那些濒临失传的技艺,把这些元素融入到文创设计中,让更多人了解苏州的传统工艺。”
接下来的日子,生活回归平静,苏木和徐佳莹开始了一场“苏州传统工艺探索之旅”。
他们没有选择那些声名远扬的大作坊,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隐藏在苏州老巷深处的小作坊,那些坚守着古老技艺、鲜为人知的手艺人。
第一个拜访的,是位于平江路深处的一家竹编作坊。
作坊的主人是年过七旬的周师傅,他从十六岁开始学竹编,做这行已经五十多年了。
作坊不大,只有十几平米,墙角堆着各种粗细不一的竹子,墙上挂满了竹编作品。
有精致的竹篮、竹筐,有小巧的竹编香囊,还有复杂的竹编屏风,每一件作品都做工精细,透着古朴的韵味。
周师傅正在编织一个竹编花篮,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竹条之间,动作娴熟而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