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炮灰(1 / 2)

她几乎是小跑着冲进师父的办公室。

“师父!”

她站定在办公桌前,语气认真。

“医院改革这事,我刚才漏了一条重要的建议,现在必须补上。”

“咱们医院的特殊性摆在这儿,我觉得必须得设立康复科。这不是随口说说,康复这门学问,不是小打小闹,它深着呢。尤其是咱们中医,讲究整体调理、循序渐进,拿它来搞康复,优势太大了。”

她这话不是随便哄师父开心,也不是临时起意。

她是真真切切地思考过这个问题,知道康复在慢性病管理、术后恢复、老年护理等领域的重要性,更清楚中医在这方面的独特价值。

推拿、针灸、药膳,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

历经千百年的沉淀与打磨,早已融入了华夏民族的血脉之中。

贺云天听了,沉默了。

他坐在老旧的藤椅上,双手交叠放在膝头,眼神低垂。

“这事儿……我倒是听人提过几句。”

“可总觉得,太虚了,没实据,也就没往心里去。”

冯湘湘一听,急了。

她猛地站起身,眼神中闪过一抹焦急。

不能让师父继续这样封闭下去!

她心里清楚,若再不改变,不只是科室的问题。

而是整个中医传承的命运都将岌岌可危。

她搬了把椅子,挨着师父坐下。

木质的小凳发出轻微的吱呀声。

她没有坐稳就立刻开口。

“这哪是虚?康复科说白了,就是人病好了之后,怎么让他重新站起来,能走路、能干活、能笑出声来。不是躺在床上数日子,也不是靠着别人喂饭过活。”

她顿了顿,目光灼灼地盯着贺云天的侧脸。

“这种事,有几千年经验的中医,谁还能比?我们早就在做‘康复’的事,只是没起这个名字罢了!”

他身体微微一震,手指不自觉地蜷缩了一下。

那些被他视为“旁门左道”的理念,原来早就藏在《黄帝内经》的字里行间。

那些他认为“无用”的古法,竟也能对应现代医学中的神经功能重建……

“怪不得人家飞得快,我们呢?守着老黄历,死活不肯挪一步。”

他抬起眼,望向窗外。

远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世界早已变了模样。

而他们的诊室还停留在二十年前的样子。

褪色的窗帘,泛黄的病历本,锈迹斑斑的火罐架。

“别人提点新法子,第一反应就是:你是不是瞧不起我?是不是觉得我们不行?”

他苦笑了一下,眼角的皱纹更深了。

“其实……是我们自己怕了。”

这时,冯湘湘第一次在贺老脸上,看到一种深深的痛。

“咱们祖祖辈辈,风光了几千年,现在却被人甩在身后,连抬头都难。”

贺云天喃喃自语,声音颤抖。

他曾以为中医的地位牢不可破,是国之瑰宝,无人敢撼动。

可现实却是,许多年轻人宁愿排队挂西医保守治疗,也不愿走进中医门诊一步。

国际会议上,西医主导话语权,中医只能站在角落解释自己的“理论依据”。

“我教了一辈子医,看着学生们一个个走出国门,回来却说着听不懂的话,用着看不懂的仪器……而我们,还在背《伤寒论》。”

师父,是亲眼见过那段日子的人。

那时的医院设有独立的中医部,名家云集,求诊者络绎不绝。

一张脉案就能定生死,一根银针便可止剧痛。

那时候,他们不是“补充医学”,而是真正的主流。

“龙,也会累。也会打个盹儿。”

冯湘湘的声音忽然变得柔和。

“一觉睡醒,天都变了。”

她望着师父花白的鬓角,心中涌起一阵酸楚。

“但我们没输。只是睡了一觉而已。醒了之后。”

她顿了顿,目光如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