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晋末芳华 > 第237章 朝堂立场

第237章 朝堂立场(1 / 2)

第237章朝堂立场

眾人看向发话之人,却是光禄少卿陶范,王謐当初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颇觉有些好笑,不过陶范父亲很是有名,是王謐心底敬重的人物之一。

陶范的父亲,是陶侃。

陶侃,鄱阳人,后居家迁居至庐江郡,其父在孙吴时期曾任扬武將军,在普朝归入南方寒门,早年仕途艰难,官位不显。

但陶侃自身能力强,也善於抓住机遇,从八王之乱到王敦叛乱,都颇有建树,苏峻祖约之乱时,其被推举为盟主,和温嶠共同討平叛乱,期间镇守荆州,经营巴东,收付襄阳,同时期武功少有人及。

后陶侃辞官归隱,去世諡號桓,后世列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將之一,武庙七十二將之一而此时发话的陶范,便是陶侃第十子陶范,小字胡奴,据说其母有胡人血统,其人脾气极为火爆,最为有名的,便是拿刀威逼袁宏。

袁宏便是先前王謐在张玄之府中遇过的,因文采斐然,被誉为一时文宗,他的名声可不是想王謐那样一场盛会打下来的,而是著作了《后汉纪》数十卷,《竹林名士传》三卷,《东征赋》《北征赋》《三国名臣序赞》等著作,被世人称道。

袁宏起初做东征赋时,没有提到陶侃,陶范听说后,把袁宏骗到密室里,拔出刀来指著他,问道:“先父劝勋业绩之大,您写东征赋为什么忽略了他”

袁宏哪敢和陶范计较,只得回答说:“我大大称道陶公一番,怎么说没有写呢”於是现场编道:“精金百链,在割能断。功则治人、职思靖乱。长沙之勛,为史所赞。”將这段话加进了赋中。

陶范这样的行事,颇符合当时孝道,因此受朝野称讚,成为陶侃诸子中最有名的一个。

如今他站出来支持王謐,固然有其传自陶侃遗愿,支持北伐的的倾向,也因为陶侃和王导同为庾亮政敌,两家向来交好。

更別说刚才王謐谈到庾氏通敌,陶范见到这种好机会,哪能不能出来跟著踩一脚。

王謐说的话,確实占据大义,又有陶范附和,一时间也没人敢站出来反对,就在王謐以为事情过去,有人站出来道:“武冈侯对朝廷诚心可嘉,无可置疑。”

“只是我听说武冈侯身体有疾,且武冈侯带兵之能,前方无人可替,若武冈侯带兵时候身体情况恶化,又当如何”

“说来我曾听说,武冈侯先前练兵的时候,曾身先士卒,与兵士同住同练,如今短短两个月,却已经无法行动,是不是身体情况不容乐观”

王謐心道来了,他早知道自己练兵的情况瞒不住,自己如此装病,朝廷不可能不起疑心,不过他本意就是装装样子钓鱼而已,却没想到钓出的第一条鱼是此人。

著作郎殷涓。

他是清谈会上的第四名,也曾经也王謐辩论过几句,不过两人都是点到为止,並没有像王凝之般闹得那么僵,明面上的关係尚可。

所以王謐也没有想到是殷涓先站出来提及此事,他对司马奕道:“启稟陛下,臣之沉,起於数年之前,未发病时尚可,发病时则全身无力,不良於行。”

“確如著作郎所言,若正当战阵,確有可能影响战事,所以思虑之下,臣才邀谢韶以为助力,在意外情况下接替,不至误了国事。”

“若陛下仍不放心,可派人监军,以作备防。”

“臣知身体如此,確实有负朝廷重託,臣也不知道此病能不能治好,所以有段时间,过得朝不保夕,战战兢兢。”

“但臣后来想开了,人总有一死,只不过有前有后,有轻有重,那不如看淡生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眾人听了,皆是面色一素,陶范等人齐声赞道:“好一个留取丹心照汗青!”

殷涓见眾人看向自己的目光,多有不满,知道自己犯了眾怒,赶紧退了下去。

他低下头,脸色阴晴不定,看向身侧方向。

王謐一直在盯著,发现其看的竟然是太宰长史庾倪,不由心中一动。

这两人交好倒也正常,殷氏庾氏本就有交,他们两人又都是司马晞一系.....,想到这里,王謐似乎抓到了什么端倪,他也不及细想,继续道:“臣之志向,是遵循先帝收復中原,重新一统之遗志,若是能做得一二事情,虽死无悔。”

“永嘉之乱,我汉人饱受胡人躁,数百千万人被杀,此血海深仇,岂能坐视不理任由先祖九泉之下痛骂邪”

“臣矢志飢餐胡虏肉,笑谈渴饮鲜卑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闕!”

堂上眾官,在先前的爭论中,虽然有些人参与其中,但绝大部分人,还是持旁观的態度,没有轻易表態,毕竟他们还摸不透司马奕的心思。

谢安目不斜视,王彪之昏昏欲睡,张玄之面无表情,他们要么是没有必要参与进去,要么是避嫌,以免人非议。

但王謐最后这句话一出,在场眾人齐齐动容,皆不由坐正了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