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9章北上,北上
世界的运行,自然不只是许宣一个人的故事。
就在他于梁国搅动风云之际,其他人也并未停下脚步,各自在属于自己的轨迹上行动着。
崇绮书院北上的高手可不在少数。
譬如书院“三杰”他们之前在路过上虞给“许师”报信之后,便立刻动身前往了沛国的治所。
这一路上,自然也顺手解决了不少地方上的小麻烦,经历了一些“剧情”。
在某一次地方官员的宴请之上,便发生了一件趣事。
席间,有一个自称从崂山修行归来的王道士,显得有些神神叨叨,想要给钱仲玉等三位一看便知是贵人的书院弟子表演一个术法,以此换取一场富贵。
空手变蛇,盆中取物的政治掮客在哪个时代都有。
但第一步肯定是需要先成名,才能有这个资格。
他口若悬河地吹嘘说自己曾在崂山见识过“剪纸成月”、“壶酒无穷”、“箸化嫦娥”、“月中饮宴”等诸多神奇无边如梦似幻的法术。
而自己在山上则是苦心孤诣,专门钻研了一门“穿墙术”。
说罢便当场做法,念咒捏诀,一番装模作样之后,对着墙壁大喝一声:“入之!”
随即埋头便撞!
结果……“砰”的一声,结结实实地撞在了坚硬的墙壁上,顿时额角红肿,起了好几个大包,引得席间众人一阵哄堂大笑。
钱仲玉虽然自身不修奇门法术,但和季瑞那厮互怼、切磋、斗嘴了整整三年。
耳濡目染之下对于修行界的各种门道、忌讳乃至骗术,自然也知道了不少东西。
他冷眼旁观,看到对方这蹩脚不堪的术法和急功近利的心态,不由得冷嘲热讽道:
“骄心不除,名利萦怀,如此心境,安得成道”
这一声断喝如同惊雷,并非针对术法本身,而是直指其修行根本。
那王道人闻言,如遭棒喝,脸上红白交错,随即露出恍然大悟羞愧难当的神色。
对着钱仲玉深深一揖,然后竟真的收拾行装,遁入附近深山之中,自此不再出现于尘世。
而席间其他有些见识的宾客,也从钱仲玉这一声断喝中,听懂了其中关于“修心”的深意。
不由得纷纷点头,称赞道:“崇绮书院的学生,果然名不虚传,不仅学问好,更是学到了修身立德的大道理啊!”
又有一次,在沛国的一处繁华闹市之中。
三人看到一群情绪激动的书生,正围住了一个目不能视的瞎眼老和尚吵吵嚷嚷,场面颇为混乱。
打听之下才得知,这老和尚在当地颇有些名气,据说有一项奇特的本事——“嗅文辨才”。
也就是将写好的文章当场焚烧,他通过嗅闻纸张燃烧后产生的气味来甄别文章的优劣高下。
多年来这法子竟也颇有准头,算是没有出过大错。
至于这方法的公正性……
毕竟和尚眼睛是瞎的,而周围围观的书生眼睛可不瞎,一篇文章写得好坏,大家心里大体都有杆秤。
让这瞎和尚来“闻一闻”分个上下,更多是才子们为了扬名、或是图个新奇有趣而进行的一种“行为艺术”,众人也大多一笑置之,并未当真。
今日被人围住,起因却与去年的秋闱结果有关。
当初秋闱前也曾有书生请这瞎和尚“嗅文”。
其中王书生的文章被和尚嗅过后,赞道:“君初法大家,虽未逼真,亦近似矣。”
而另一位余书生的文章递上,和尚嗅后,竟连连咳嗽了好几声,仿佛被呛到一般,忙不迭地摆手:“勿再投矣!勿再投矣!”
然而,最终秋闱放榜的结果却完全相反:被和尚“呛到”的余书生高中,而被称赞“近似大家”的王书生却名落孙山。
这其中关隘,就很耐人寻味了。
比如,余书生的座师恰好便是当年的学政考官之一……
若是往常,这种潜规则下的不公大家心照不宣,也没人会去细究。
但偏偏这余书生为人傲慢奸诈,仗着家世和功名平日便不得人心。此番他高中更是趾高气扬,惹得许多人心中不忿,于是便借机闹了起来。
今日,便有人故意以当初瞎和尚“嗅文辨才”的结果为引子,当众嘲讽余书生“文章刺鼻,方能高中”。
余书生脸上如何挂得住
当即带着一群家丁仆从,前来找这瞎和尚的麻烦,试图威逼利诱让和尚改口,或者干脆证明这和尚根本就是个骗子,不会辨才,以此来挽回自己的颜面。
三杰得知此事原委后,也是相视叹气。
大家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无非是科举舞弊、权势压人那一套。
但又不能在这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直接点破“考官徇私”这层窗户纸,那无异于直接挑战整个官场体系。
虽然世家门阀的举荐制度仍在运行,但通过科举正途获得功名,其“含金量”和正统性已是公认更高。
在这等大势所趋之下,总会有人忍不住利用权势和关系去染指这块“肥肉”,人性如此,难以根绝。
“也就是我们扬州,”谢玉低声道,“坐拥崇绮、觐天两座顶级书院,互相制衡,风气清正,更有于公坐镇,镇压了诸多宵小之辈,才少见这等明目张胆的龌龊。听说荆州那边,白鹿洞书院的沈山长为了肃清考场,这次可是动了真格,拿人下狱,毫不手软。”
钱同学也是附和道:“小道消息说是沈山长当场就动了大刀。”
现在到了北方,见到这般牛鬼横行的乱象才知道三大书院为何敢称文脉了。
三人对视一眼,今日既然撞见了若置之不理心中这股不平之气难消,也觉得对不起许师平日“读书人当有风骨、遇不平事当挺身”的教导!
大势无力扭转,但这等“小势”,还是可以出手管一管的!
于是,乔峰率先出面。
他以外地游学书生的身份,当场挥毫泼墨,写了一篇文章,请那瞎和尚“嗅文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