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结束后,各级干部的反应各不相同,暗流开始涌动。
市长赵永辉的办公室,在会后第二天就显得格外“热闹”。
近港县的县长王海是第一个来的。
他苦着脸,坐在赵永辉对面的沙发上,诉说着自己的难处:“赵市长,您说说,我们近港县底子薄,好不容易靠着港口搞起一点产业,李书记这一来就盯着疏港路拥堵、环境污染,这些问题我们不知道吗?
可解决起来要钱啊!县里财政就这点家底,总不能都砸到基础设施上吧?总得先保证发展速度不是?”
赵永辉靠在宽大的办公椅上,手指轻轻敲着扶手,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王海县长,李书记指出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发展不能只看速度,也要看质量和可持续性。
你们县里那个岸线资源粗放利用的问题,省里环保督察组也曾经点过名,这次正好借这个机会,下决心整治一下。”
王海叹了口气:“整治谈何容易……牵涉到那么多企业和既得利益。
李书记年轻,有魄力,可有些事,不是光有魄力就行的……”他话没说完,但意思很明显,觉得新书记有些理想化,不了解基层的复杂和艰难。
王海刚走,湾仔县的县委书记张平又来了。
他倒是没像王海那样叫苦,但语气里也带着委屈和不解:“永辉市长,我们湾仔县的情况您是最了解的。
农业和生态是我们的本钱,可光靠这个,财政永远翻不了身。
我们上马那个文旅综合体,是经过充分论证的,就是想打造一个龙头项目,带动全域旅游。
李书记说我们是‘形象工程’,这……这帽子扣得有点大啊。难道我们穷县就不配有点大项目、大追求了?”
赵永辉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缓缓说道:“张书记,项目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
但李书记强调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注重实效和民生。
你们那个项目,选址是否科学?资金保障是否到位?市场前景究竟如何?
有没有可能把有限的资金,先用到更紧迫的民生领域,比如农村环境整治上?
这些问题,你们县委要再好好论证一下。李书记不是否定发展,而是要求更科学、更务实的发展。”
张平张了张嘴,还想辩解什么,但看到赵永辉那平静的眼神,又把话咽了回去,悻悻地离开了。
陵城区区长周平、大化区区长李强也先后找了过来,表达的无非是类似的压力和对新书记施政风格的些许不适应。
他们都觉得李毅飞的要求太高、太急,有些脱离实际,希望赵永辉这位老市长能在中间“缓冲”一下,或者至少给些明确的指示。
送走这些区县领导,赵永辉站在窗前,看着楼下熙熙攘攘的车流,眉头微蹙。
他理解这些干部的压力和抱怨,很多问题积弊已久,非一日之寒。
李毅飞锐意改革,魄力十足,这本身没有错,但改革必然会触及利益,引发反弹。
如何平衡发展与稳定、改革与阻力,是对这位年轻书记,也是对他这个市长的考验。
“看来,这位小李书记,是真要烧几把火了。”赵永辉喃喃自语,眼神复杂。
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李毅飞,更来自那股随之而来的、要求变革的势能。
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仅充当一个“维持会长”的角色了。
与赵永辉办公室的“热闹”相比,李毅飞的办公室显得安静许多,但这种安静之下,是更加高效的运转和更加深沉的思考。
他没有过多理会那些可能存在的抱怨和阻力。
李毅飞明白自己的定位,作为市委书记,他的核心任务是把握方向、谋划全局、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