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悦客茶楼。
几名读书人正在喝茶,忽然其中一人压低声音问道:
“诸位兄台可知嘉宁关之变?”
几人同时点头,其中一人为他杯中斟满了茶水:
“我等都是听说了,只是所知不详,不如刘兄为我们讲讲?”
“刘兄”见状笑道:
“既如此,那我就说道说道。你们听听就罢,切莫外传。”
“还请刘兄不吝赐教!”几人齐声道。
I刘兄喝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
“话说这嘉宁关守将在嘉宁关镇守了几十年,那吐蕃打了几次也没能攻下嘉宁关,于是便暗中派遣了几名美人去了他身旁,每日里吹枕头风,再诱之以高官厚禄。
几年下来,他动摇了。于是,前些日子趁着月黑风高,他夺了城门,将吐蕃大军放了进来。关中士卒死得死,降的降,整个嘉宁关就此落入吐蕃之手!”
这话听得众人都是咬牙切齿,大骂这人卑鄙无耻,数典忘宗。
骂过之后,一人问道:“那朝廷如何应对的?”
“还能如何?凉州还没定呢,江南又不稳。只能派了章大人去和谈,先稳住局势。”刘兄嗤道。
就在此时,一个声音传了过来:“刘兄,你的消息过时了。”
几人循声望去,却见说话的是一个华服公子,他姓邱,是他们这群人中家境最好的,也是消息最灵通的。
“邱兄,快快请坐!”他们连忙迎他坐下,“还请邱兄为我们说道说道。”
邱兄神秘兮兮地道:“章大人已是被陛下叫回去了,你们猜,这新任的使臣是谁?”
众人齐齐摇头。
邱兄吊足胃口这才道:“是明玉公子,贾大人。”
众人闻言眼睛一亮,那刘兄道:“贾大人学究天人,才华横溢,想来稳住嘉宁关应当问题不大。”
“稳住?”邱兄冷笑,“谁说要稳住了?”
“啊?这不是出使的目的么?”
“那只是章大人出使的目的,并非贾大人的。”
“那贾大人的是?”
邱兄环视了他们一圈,一字一句地道:“让吐蕃归还嘉宁关。”
“什么?”几人都吃了一惊,“归还嘉宁关?这要给多少好处?朝廷要付出多少代价?”
邱兄冷笑:“你们又错了。陛下没有给贾大人一兵一卒,一银一钱,还令他叫吐蕃无偿归还嘉宁关。如若不然,就要治他的罪!”
啊?
几人大惊,顿时炸开了锅:
“这,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没有好处,吐蕃凭什么归还嘉宁关?”
“哪怕是天皇老子来了,没好处吐蕃也不可能归还的。”
“陛下此举何意?莫非有意要陷贾大人于不义?”
邱兄轻哼:“尔等可曾听过‘借刀杀人’?”
几人倒吸一口凉气,刘兄连忙道:“邱兄慎言!”
这种话哪里是能在公共场合说的,这是要被拉去治罪的。
“尔等看看这个便明了了。”邱兄从怀中掏出了一本册子。
“《明玉新语》!”几人齐齐惊呼,他们又岂能不知它的大名?
“你们看,这是贾大人写的。”邱兄翻开一页。
几人精神一震,连忙向内容看去,但这一看之下,却是都呆住了。这是贾琮写在出发之前的随笔:
“吾蒙天恩浩荡,授此不世之任。虽知前路九死一生,然君命如山,吾万死而不辞!
然,吐蕃虎狼之邦,据雄关如得神兵,岂会因三寸之舌拱手相让?若口舌可替百万雄师,则卫霍之功,岂非笑话?此去,非为说客,实为问寇之祭品也。
吾之死生,微不足道。然,以天子之使,行乞寇之事,此非杀吾,实乃辱国!吾之血,可流;华夏之颜面,不可堕!望吾死后,朝廷能收复雄关,保黎民百姓安居乐业。
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篇随笔写得通俗易懂,哪怕不读书的人也能听懂,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视死如归的豪气和热血。尤其是最后一句“虽千万人,吾往矣”更是击中了他们的心。
“贾大人高义!”他们纷纷失神赞道。
隐约间,他们仿佛看到贾琮义无反顾地只身冲向了枪林刀树,那场面壮烈,英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