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五猖
翌日清晨。
崔九阳隨著下车的人流走出火车站,一眼便瞥见了昨日那个丟失了大洋的力工。
那力工正从怀中掏摸著什么,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得一乾二净,只剩下一片苍白。
他焦急地左右翻找了片刻,最终颓然地摇了摇头,懊恼不已地抬手恨恨敲了敲自己的脑袋,似是在责怪自己的不小心。
隨后,他面色颓然地从衣服內夹里又掏出了一块大洋,紧紧攥在手心,面色复杂地走进了街角一处掛著暖昧红灯笼的暗门子。
片刻后,一个头上插著艷俗朵的半老徐娘扭著腰走出来,喜滋滋地反手关上了门,显然没料到大清早的便有生意上门。
而那个名叫刘三的孩子,下车之后则是头也不回,脚步急促地朝著车站外快步走去,仿佛身后有鬼魅追赶。
街角的阴影处,一个比他稍大些的少年正叼著菸捲,神情警惕地张望著。
两人见面,只是心照不宣地点了点头,便如同两尾滑鱼般,迅速匯入了人流,一同消失在街道尽头。
奉天城,於崔九阳而言,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短暂歇脚点。
明天还有一班发往宽城子(长春)的火车,他还需搭乘那趟车继续向北,深入关外腹地。
出了火车站,崔九阳信步游走在清晨微凉的街道上。
路对面一家饺子馆已是热气腾腾,蒸汽繚绕,远远便能闻到一股诱人的面香与肉香,间或夹杂著伙计们响亮的吆喝声。
崔九阳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肚子,腹中传来一阵空虚的咕嚕声。
他这才恍然记起,自从来到这百年前的时空,竟还从未尝过饺子的滋味。
饺子这种食物,对於北方人来说,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小时候也许不太喜欢,但年岁愈长,便会愈发喜爱那一口滚烫鲜香。
虽然后世的春节晚会总拿“包饺子”作趣梗,但那更多是节自效果,而非饺子本身的过错。
眼前这家饺子馆,门楣上掛著一块黑底金字的招牌,上面“老边饺子”四个大字写得歪歪扭扭,显然不是什么名家题字。
不过香气已经瀰漫开来。
崔九阳走到店门口,便见门口两侧各支著一口硕大的铁锅,两位繫著白围裙的大师傅各站在自己的锅边。
左手边那位大师傅手持一把长柄大漏勺,锅中沸水翻滚,十几枚元宝形状的饺子正在水中上下翻涌,那饺子皮擀得极薄,几乎能透过皮儿看见里面馅料的顏色。
这倒也寻常,无非是店家展示自家饺子的精致,哪家饺子馆门口还没有一口煮饺子的锅呢
崔九阳的目光隨即落在了右手边那位大师傅身上,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好奇。
这位师傅手中握著一把大铁锅铲,却不见锅中有任何食物。
旁边一张大木桌上倒是摆得琳琅满目,葱姜蒜末、椒水、各式酱料、以及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香料,样样俱全,唯独不见要炒的食材。
这可就有些奇特了,瞧这架势分明是要炒菜,难道这家饺子馆连后厨都省了,要在这大庭广眾之下现炒现卖
崔九阳来了兴致,便索性站在门口,也不急著进店,想看看这大师傅究竟要如何操作。
那口空锅已被烧热,锅底微微冒著青烟。
大师傅手持锅铲,时不时朝店內张望几眼,似乎在等候著什么。
片刻之后,有两个身强力壮的伙计抬著一个沉甸甸的大木盆从店里走了出来,“砰”的一声,重重地將木盆搁在锅边的案子上,那声响沉闷,足见盆中之物分量不轻。
崔九阳凝目望去,只见那木盆中满满当当装著的,竟是剁好的肉馅。
这肉馅的摆放也颇为奇特,满满一大盆里,涇渭分明地分成了两部分,三分之二是剁得细腻均匀的瘦肉馅儿,另外三分之一则是切成细小丁状的肥肉。
大师傅另一只手拿起油勺在锅內加了点底油,隨后手腕一抖,铁铲“唰”地一下探入盆中。
他铲了满满一铲子晶莹剔透的肥肉丁便撂进铁锅中,只听“刺啦”一声,肥肉丁便在锅中逐渐变的粒粒透明,之后一股浓郁醇厚的猪油香气伴隨著升腾的青烟,瞬间瀰漫在整条街道上。
锅中的肥肉丁渐渐熬製成了细碎的金黄色油渣,炼出了满满一锅清亮的猪油,在锅中微微晃动。
紧接著,大师傅又是两锅铲瘦肉馅儿毫不犹豫地甩进锅中,手中铁铲快速翻炒,將那些瘦肉馅儿迅速炒匀炒散。
火候正旺,椒水、各种酱料、还有那些不知名的香料,如同变戏法般轮番下锅。
师傅手腕翻飞,铁铲在锅中上下翻搅,发出“叮叮噹噹”的急促声响。
炒至兴起,他拿起旁边一条叠好的湿白毛巾,垫在锅耳上,猛地將整个铁锅端离灶台,悬空一阵剧烈翻炒!
火借风势,油助火威,一团烈焰“呼”的一声从锅底腾起,足有五六尺高,將大师傅的脸映照得通红!
眼见这一锅肉馅儿炒得香气四溢、色泽诱人,大师傅便將锅中的肉馅儿尽数盛到旁边一个空著的大陶盆中。
紧接著,又是满满一铲子肥肉丁入锅,重复起之前的操作,准备炒制下一锅。
崔九阳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家“老边饺子”的独到之处,竟是这现炒的馅料!
这做法倒是颇为新奇,细想之下却也合乎情理。
如此一来,馅料在热油中充分翻炒,不仅能够去腥增香,更能將肉自身的荤香与各种调料的香味彻底激发出来。
而且,这滚烫的油脂被紧紧包裹在饺子皮儿中,待到饺子煮熟,轻轻一咬,便有半口滚烫的肉汁与荤油在口中爆开,那滋味,光是想想便令人分泌口水。
崔九阳看得胃口大开,不再犹豫,迈步走进了热气腾腾的饺子馆。
他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伙计立刻殷勤地迎了上来。
“客官,您里边儿坐!吃点儿什么”
“来一盘饺子。”崔九阳隨口吩咐道,末了又补充了一句,“再加一碗饺子汤。”
正所谓“原汤化原食儿”,吃完饺子,再吸溜吸溜地喝上一碗热乎乎的饺子汤,那才叫一个圆满舒坦。
趁著等饺子的功夫,崔九阳自取了桌上的陈醋、辣椒油和蒜泥儿,一样一碟,並不掺和。
不多时,伙计便端著一大盘饺子和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汤快步走了过来,“客官,您的饺子来嘍!小心烫!”
这一盘饺子分量十足,足有三四十个,在这深秋的早晨里散发著腾腾的白气,个个饱满圆润。
別看方才炒制馅料时那般热闹,肉香气扑鼻,可这饺子端到面前,先闻到的却是一股清新的麵粉麦香,足见这饺子皮儿面和得好、擀得也好,下入锅中煮製时,竟一个也没有破皮露馅儿,完美地锁住了馅料的鲜美。
崔九阳早已是食指大动,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饺子,什么蘸料也没放,直接送入口中——他想先尝尝这原汁原味的饺子究竟是何等滋味!
入口的第一感觉便是滚烫,正如那句俗语“一烫顶三鲜”,吃饺子,要的就是这份烫嘴的劲头,方能品出其中真味。
都说过去前清那些讲究的达官贵人吃饺子,讲究五个五个的下锅煮,等盘子里这五个吃完了,锅里的那五个刚好熟,如此便能保证每一口都吃到滚烫热乎的饺子。
当然,吃烫饺子对食道健康非常不利,容易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