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们可能需要与某个行星上的“蜂巢意识”生命,或是某个由暴徒控制的世界进行贸易。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对於这样的“暴徒帝国”,“贸易”的定义可能非常模糊——“把我们想要的东西交出来,否则后果自负”,即便我们通常將其称为“贡品”或“税收”,但从本质上讲,这是否也属於一种“贸易”
如果我们与这样的外星物种建立联繫,並主动提出贸易提议,我们可能会以为它们迟迟不回应是在努力理解我们的语言,但实际上,它们可能只是在困惑和恐惧中怀疑这是一个陷阱,不明白我们为何要主动向它们发送“可供它们掠夺的物品清单”。
不过,这又回到了一个核心问题:外星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毕竟,如果有人袭击你的村庄,要求你交出所有东西,潜台词是“交出所有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它们显然不会对运走你农田里的泥土,或是照射在田地上的阳光感兴趣。
太空旅行,尤其是星际旅行,成本极高。那么,在恆星之间运输哪些物品在经济上是可行的这不仅取决於物品的价值,还取决於运输成本。默认情况下,星际贸易中最有价值的“商品”很可能是信息——因为信息可以以光速传播,即便跨越银河系,成本也相对较低。
但什么样的信息会被外星人看重呢当我们討论人类殖民地之间的星际贸易时,我们可以想当然地认为,信息传输会涵盖从宝贵的科学数据、设备设计图,到亲友信件、艺术娱乐內容等方方面面。外星人可能会对我们的艺术感兴趣,也可能完全不感兴趣;即便感兴趣,这种兴趣也很可能仅限於“新奇”层面。不过,公平地说,在高科技的后稀缺文明中,“新奇”很可能是最珍贵的商品之一。
两个技术水平大致相当的文明,可能有很多科学知识可以相互分享;但如果双方技术水平差距悬殊,那么很可能只有一方渴望获取另一方的科学知识,而另一方则毫无兴趣。古代人类文明拥有许多有价值的知识,但它们在数学和科学领域的见解,显然不属於其中。
许多技术本身也可能缺乏吸引力,尤其是日常设备。如果某个外星物种没有眼睛,或者通过身体不同部位释放带气味的气体来交流,那么它们显然不会对最新款智慧型手机感兴趣。
我个人认为,外星人或未来人类文明很可能像某些高智商的“囤积者”一样,热衷於收集各种物品。因此,文明之间很可能存在大规模的“杂货贸易”——交换各种隨机的小玩意儿和“垃圾”。
在已知物理学规律的限制下,先进文明面临的一个有趣制约是:它们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如何处理文明產生的废热。因此,只要不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產生大量废热来储存,它们就可以囤积大量物品。一颗行星可能会逐渐变成多层昏暗的“地下墓穴”,里面堆满了数百万年来收集的古董——因为它们不愿销毁这些物品,甚至对其產生了感情,但它们可能很乐意通过贸易將这些物品交换出去。
这就像如今许多囤积者一样:即使是一把破旧的苍蝇拍,它们也不愿扔掉,总想著“万一哪天需要换个手柄呢”,但它们却非常愿意將这些物品出售、交换、借出或赠予他人,哪怕是珍贵的东西。
这种“贸易”方式与掠夺性的“暴徒式贸易”形成了有趣的反差:外星人不会通过胁迫索取物品,反而会开心地將“珍宝”丟给你,只是为了清理阁楼和地下室,同时又不必觉得自己“毁掉了珍贵的东西”。这听起来很有趣,但並非完全不现实。
如今,许多城市都充斥著歷史建筑——人们不愿拆除它们,当有人愿意购买这些建筑並承诺保护其歷史风貌时,大家往往会感到高兴;甚至,当一场意外的暴风雨或火灾摧毁了这些建筑时,有些人也会暗自庆幸。
由此推断,先进文明很可能普遍具有“建造物品、珍视物品、努力维护物品、不愿丟弃物品”的倾向——尤其是如果它们掌握了延长自身寿命的技术。如果真是如此,它们可能会更加痴迷於大型建筑项目、宏伟的艺术品或纪念碑,並竭力维护这些成果。再加上可能存在的高科技超耐用材料或自修復结构,银河系中那些长期被殖民的区域,可能会变成某种“博物馆、庭院拍卖会和垃圾场的混合体”,到处都是等待被“清理”的外星“纪念品”——只要有某个新兴物种愿意接手这些“珍宝”,为它们提供一个“好归宿”,同时为外星文明腾出空间。
当然,每个物种珍视的物品和能够交易的商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於它们的心理和技术水平。但有些东西可能具有普遍性——尤其是如果各个文明之间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贸易,技术和科学知识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传播,甚至发展陷入停滯。
毕竟,完全有可能,每个物种在进入“银河系舞台”之前,甚至在进入后不久,就已经破解了宇宙中所有主要的科学奥秘,因此不再有新的发现或发明。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信息贸易可能依然存在,但外星人可能对其他物种的艺术、娱乐、歷史或新闻事件兴趣寥寥——即便有兴趣,也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贸易。
那么,製成品呢尤其是隨著3d列印技术的进步,星际製成品贸易的空间可能会变得非常有限。食品、高档葡萄酒或农作物也是如此——外星人完全有能力复製任何星球特有的生命形式和气候条件。例如,如果它们喜欢用地球的橡木或樱桃木建造物品,而非外星巨型蘑菇,它们只需获取这些植物的基因数据和必要的共生生物样本,建造一个內部环境模擬地球森林的旋转棲息地,自行种植即可,完全无需从地球运输木材。
当然,“正宗商品”可能会形成一个奢侈品市场,甚至可能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市场,但仅凭这一点,可能不足以支撑一个庞大而稳定的星际贸易网络。
这样一来,剩下的主要贸易商品就只有原材料了。不过,儘管科幻作品中经常出现“某个星球或恆星系统独有的奇特物质或稀有矿物”,但现实中的宇宙,儘管浩瀚而奇妙,在物质构成上却相当单调和统一。
虽然没有两个恆星系统的元素或矿物丰度和浓度完全相同,但几乎没有哪个地方会严重缺乏某种特定的原材料,也没有哪个物种会拥有真正“独一无二”的资源。
然而,这並不意味著星际原材料贸易不存在。虽然乍一看,像铁锭或氢气这类在宇宙中隨处可见的物质,似乎不值得在恆星之间运输,但对於那些正在进行大型项目,或围绕母星或核心系统扩张文明的帝国来说,这类原材料可能仍有巨大的需求。对它们而言,“足够”永远是相对的——即便某个文明处於稳定状態,它们也可能希望为长远考虑储存原材料,因为资源回收利用永远无法达到100%的效率。有些文明甚至可能在考虑储存足够使用数万亿年,甚至更久的原材料。
我们无法预测文明之间的贸易会涉及哪些具体商品,这些商品也必然会隨著文明的发展、兴趣的变化和需求的转变而变化。但有一点似乎是確定的:大多数文明很可能都有“贸易”和“交换”的意愿和理解能力。
因此,如果我们真的遇到了外星文明,或许能够建立贸易关係,用它们想要的东西换取我们需要的东西。当然,它们也可能认为,通过武力夺取比通过贸易获取更简单、更便宜——人类也可能会有同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