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难怪施莲不知道这些国家大事了,对于这个朝代,原主的记忆里只有他们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其他的东西知道的少之又少。
而时正臣可是朝中大臣,更是重臣,自然了解国家大事。
平头老百姓们是不知道勇毅候做的什么官的,普通人大都不识字,也搞不清楚朝廷里的官员名称和体制,他们只知道勇毅候做过大元帅,在北寒地,上过杀场打过多次胜仗,经常侵扰边关城池的北蛮子们听到时大都督的名号都亡魂丧胆,四处奔逃。
再更多的他们就不了解了,因为时正臣在京城和北寒十六府郡做官,离南边的这锦州府不知道隔了几千里呢。
在老百姓心目中县太爷就是这地方上的天,县太爷就是顶顶大的官了。但是县太爷在勇毅候面前连名号都挂不上,想要拜望他都找不到门道,可想而知他这个武将有多厉害了。
但是只要是有点身份地位的就能知道这位勇毅候,特别是北寒地十六府的民间还流传着不少这位勇毅候的传奇。
却原来大兴王朝有三十二个府郡,这勇毅候年少的时候文武全才,科考中更是三元及第光芒万丈,他在北寒地任职二十多年,从判官、守备,三郡布兵指挥使后迁任边境平陵关总兵兼经略一职。他在任期间,对抗和驱赶北蛮的战役中他提出了不少有效的战略,还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每每打仗他也总是身先士卒,并没有因为他是指挥官就落于人后,立下了很多赫赫有名的战功。
各种突出优秀的表现让他一路平步青云做到了十六府郡兵马中军统帅,带领十万大军坐镇北寒地边境最大的兵家要地同台关。官衔具体是十六府郡中军统帅,兼同台十万兵马大都督,兼任平陵关总兵经略,加封勇毅候,上柱国(本来是一种军中统帅的官名,后来就变成了一种功勋的虚衔)。
所以说勇毅候在北寒地是真正的封疆大吏,一方土皇帝。只是这一切都在皇朝龙椅交替中改变了,新皇登基,忌惮北十六郡军力兵权集中,又怕他功高盖主,就实行了一些新政。撤除了十六郡中军统帅一职,而是分设十六个府郡节度使,就这样他被调离了北寒地解去了兵权。
调回京都皇帝加封了他为殿阁大学士领兵部尚书一职,(统领全国兵马行政的长官。)只是才过了两年他就被一众御史网罗了一大堆莫须有罪名弹劾,皇帝陛下大怒就又免去了时正臣的兵部尚书一职,从那以后这位时家的六老爷就只挂着一些虚衔了(殿阁大学士,勇毅候,上柱国,虽然都是正一品官,都只是表示功勋的一些爵位,具体没有任职衙门。)
听着他述说这曾经的往事,施莲心疼我抚摸着他的眉间的皱纹。
“不带兵就不带兵吧,这样也挺好的,最起码在京城安全。”
时正臣的眸子却渐渐变得冰寒“安全?呵,你却不知在这朝堂之上远远没有战场上真刀真枪来的简单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