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三省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这职责算是十分明确了。而六部则是根据现有的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改进而来,被称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是附于尚书省之下的。
李晟并不打算向明清的那些皇帝一样,把三省废除,而让六部自己对自己负责。因为他觉得如果把三省给废止的话,那三省的很多职责都必须由自己一人来担待。这姑且不论自己究竟能不能胜任呢,只要想想这些事情都一股脑儿的往自己头上堆那也是足够烦人。
因此李晟所想的对三省六部制尽行修改,便是在将三省六部归于一个组织名下,曰:政事堂。在政事堂之下设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其职责也与历史上三省的职责差不多,但也略有些小变化:将中书省扩编,直接招收尚书省门下的精炼官员入主,以为内阁,利用这些这些人为君主出谋划策;门下省依旧负责政令的复审,但在审议政令之可行性的同时还需要对政令的花费进行评估,并于每一年设定当年的各项预算;尚书省则是作为政令的具体执行部门,其下所属子部较历史上有所区别分为:吏部、民部、商部、农部、工部、兵部、学部、外事部和警部这八个部门。其中,吏部掌管官员任命,人事调动之责;民部负责户口统计,行政区域,税收的厘定规划;商部自然就负责全国的商事;农部掌理农田水利的建设,粮食的征收等与农业有关的事情;工部则征管全国工匠的登记,并负责全国作坊的建设,技术的钻研等等,兵部负责新兵的征召和老兵的安置等问题,学部掌理全国的教育,并在以后制定科考的险关事宜;外事部负责与其他势力的交往,民族关系的调整等事务;而警部则负责全国治安的管理,囚犯的缉捕等。
哈,三省六部给我改成三省八部。虽然这样一来人员是增加许多,但很多事情也变得更加细致化,自然也更容易不让人去人浮于事了。李晟想着,手中却写个不停。他是一边想一边写,同时也是在一边写,一边想:独立了军队、独立了行政,接下来应该就是要独立监察和立法了。立法的部门就叫禁中省吧,负责全国法律的制定;而监察的部门则不应该改变他的名称则称为御史台。恩,就把这白衣归于御史台之下,并增加风闻、都言两部好了。这样由风闻负责国内民生的调查,都言负责官吏行为的监察,白衣则用来对付国外的一些事情。
想了许多,李晟到此总算是告一段落了,他看着自己写下的这些,仔细的回想了一下不禁又有些苦恼:这一套制度,可是把三省六部改得有点不曾模样了。或许以后不会再有三省六部这个称呼,而应该说是六省一台十四部了。真是够复杂的了。我还真想不出这以后的官员级别怎么厘定呢。想着,李晟头痛的拍了拍脑袋最终放弃下来:算了,先把这个留着吧。等孔明来了以后再说。他站起身子,用力的扭动了下自己那因为僵坐了许久而有些直呆身子,这才发现屋外已是一片的昏暗:原来已是晚上了啊。呵,我在不知不觉中居然独坐了一个下午。
想到这里李晟觉得自己的肚子有些饿了。他正待唤人上前给自己准备一些晚餐呢。突然听闻下人来报:主公,二位主母已是准备好了夜宴,正等着主公您呢
哦两位都在等我李晟眼睛一亮,似乎看到了自己今晚的光明不停。
三分第七章立法论政
庞统被李晟派往荆州了,随之而来的是孔明要往益州而来消息。李晟的这一道命令,可谓是让益州的那些降官们原本安下的心再次提了起来。
在解决了官职的问题之后,谁都晓得接下来要确定的便是国法家规之类的制度问题。究竟是保留刘璋时代的旧法呢还是确定一套新法这新法究竟是宽,还是松。这其中的区别无疑会影响到众人的利益。因此,早在李晟入主成都还没分派官职的时候便有许多人找上庞统,向他询问这有关的种种问题,向他打探这法规的宽严度。那时候,庞统也不知道李晟所想之度究竟在哪里,他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来说,言语将隐隐透露出来的那种向往着宽松的说法,却是让众人着实的松了一口气。他们都认为李晟的法规肯定是由庞统来负责拟定,既然庞统都向往宽松了,那么这法规就算再严也严不到哪里去。他们由此而放下心来。
但,情况似乎在一瞬间就有了变化。庞统被李晟派往荆州以替换诸葛亮。这一道命令无疑是说明了李晟打算用诸葛亮来制定法规。这诸葛亮是什么人呢他的个性如何他对法度的看法怎样李晟主公突然把庞统,调走是不是知道了我们找庞统军师询问法度的消息是不是主公并不赞成宽法呢一连串的问号挂在众人的心间,让他们忐忑不安起来。
请主公迅速拟订益州的国法忐忑不安的感觉总是让人觉得难受,于是有几个大胆的官员便直接求见李晟,向他提出了这个意见。
这个嘛李晟犹疑了一下,却是重重摇了摇头:对于这事情我不太熟悉。所以一时间也拿不出什么章程来,你们还想像按照益州原来的法律来办吧。至于新法,我准备等孔明过来之后再拟订。反正这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再等等吧
等这国之大事怎么能等呢他们依旧不肯放松。
正是因为是大事,所以才要慎重啊。李晟最后一锤定音下来:事情就这样吧你们好生回去,按照现有的规章来办,等到新的法规有一个基本草稿了,我自会让你们大家一起参与进来讨论的。
是,主公众人将李晟如此固执,知道自己最终无法说服李晟,便也只好认命的散去了。当然他们并没有稍停下来,在企盼孔明不是一个严厉的人的心情之下,他们开始拜访李晟军的那些个大将,向他们垂询了解有关孔明的种种信息,以求能让自己在以后同孔明的交往中能做到所谓的知己知彼。这虽然不是战场,但这是官场,其中的勾心斗角似乎比战场来得更激烈一些。
对于他们这些人的种种举动,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