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似乎很讨厌讨虏将军从李晟的话语中诸葛亮听出了这么一个意思。讨虏将军,是曹操在孙权之兄孙策死后,给其继任者孙权加的官职。本来他给孙权的官爵还有扬州牧、吴侯之类的,但因为孙坚、孙策都是响当当的武将,而孙权自己也很是好战的缘故,所以人们大都以讨虏将军来称呼孙权。
说不上讨厌,只是有种一山不容二虎的担忧。你也知道的据有荆扬而西进益州,然后在南北对立的情况,谋求北伐,这是当初鲁肃给孙权立下的战略。当然这种战略现在在我们已经拥有了荆州大部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实现,连鲁肃也认为荆州必须放在我们的手里而谋求与我们的联合,但只怕以孙权的那种高傲个性并不容易承认这一点。他似乎认为攻打我们,从我们手里夺取土地,远比在北方与曹操硬碰要好上许多。不过就眼下的实际而言直接谋求荆州,似乎是不太好办的事情,如果从南边对荆州进行威胁,那也许会是另一条路子。上有所好,下必从焉。江东的人也许会像他们的主公敬献这么一条计策。到那时我们的交州的麻烦恐怕就要来了。李晟依然紧皱着眉头。
这倒是很有可能。诸葛亮想了想点头赞同李晟的观点。他和孙权见过面,虽然不曾谈得许多,但就是那几次的会面也使得他明白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高傲,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高傲。尽管在表面上极力表现出一种礼贤下士的可蔼可亲,一种极为实物作风,但从其不经意见流露出的一些言行举止来看,似乎高傲强硬才是他的本身的个性存在。孔明自认自己的观察是十分敏锐的,是以他觉得孙权就是那样的个性。主公说的一点都没错啊。不过他究竟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呢他似乎和孙权一次都没有见过面。他对此感到奇怪,但同时心底又有些庆幸:还好我的主公不是孙权。他直觉得认为孙权是那种成了大事以后就很有可能得意忘形的人。
那就是说我们必须尽快在一年里把交州给稳定下来,是吗孔明再次把话题转回到正事上头。
确实如此。李晟定了定眼神,企盼的看着孔明:你对此有办法吗
要迅速的解决这个问题,我看也只能如此作为了。孔明沉吟了一下说道:首先要分其势力,令大族为小族;其次要清查其田亩,没收其多余的本分,令其无法纂养流民;再次则要收其兵甲,令其家丁无力,使之无法以武力对抗我们;之四,便要与其接纳,或让我军之将领与其成亲,或收其子弟入我军中为官,或又引其幼者北上求学;最后便是用主公您的办法,用利益,用让他们能过得更好的未来去圈套他们,让他们的利益与我们的利益结合。
这倒是可行。李晟琢磨了一下,又给孔明补充了一点:最后在给他们加上一点,若是从我者,我将用全力去保证他们的合法财产。若是不行,我自会用手中的战刀去收割他们的性命。是要生,还是要死,这需要他们自己的决断。
我明白了。孔明点了点头:我会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他们的,当然不会说得这么严重就是了。不过,这其中也有一个问题比较难以解决。
什么问题李晟问道。
他们的私兵。士家大族纂养私兵已是蔚然成风,若是强制剥夺于他们,恐怕会再次孔明卡在了这儿却是没有在说下去,其中的意思是什么,他知道自家主公会听得出来。
呵呵。这一点你放心,我会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把私兵交出的。李晟淡淡的笑了笑,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那么这件事情就交给主公你了,至于其他的我会在这几天里给主公您上一个条陈来的。既然最麻烦的事情有人接手了,孔明很自然的也松了一口气下来。
订得详细一点,如果以后我们立国了这些事情都必须作为法律流传下去的。李晟叮嘱着孔明。
嗯。孔明重重的点了点头应承了下来。
孔明的行动是很快的,不过三天的时间,这一份记载着二十条律令的文书便出现在了李晟的手中,让李晟满意的笑了起来。在又花了两天与孔明商讨修正了其中的一些细节之后,李晟终于决定将这份律令条款交给那些投降着看看。于是便让人把一直被凉在一旁的士壹请了过来。
对于如何处理你们这些敌对者的问题,我已经合孔明一起商量过了,立下了这些条款。你自己先看看吧。如果没有什么问题的话,我们就完全按照这个条款来办了。抚慰了士壹一下,李晟便开门建山的抛出了自己的条件。
何必要让我看呢现在你是胜者,即使说是要把我们所有人都杀了,我们也没有任何反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