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应一声,道:“王上,据臣所知。各国有各国的文字不说,各国之内还有不同的文字,马字就有八种写法,敢字有九十多种写法,交流起来极为不便。王上统一文字,实是利国利民地大事,臣衷心钦佩。”
韩非结巴着道:“王上。李斯所言极是,应该统一文字。”
秦王踱了两步,道:“李斯,你牵头,韩非赵高参与,制订出大秦的文字,通告天下。你要记住,文字一定要方便实用,省时省力。等你文字造成。其他的文字一律废除,若有不遵者,杀”
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的结晶,秦始皇这一政策有利于中国历史的发展。然而在当时却遭到了六国读书人的大力反对,原因很简单,那些读书人谁也不愿意轻易抛弃本国的文字,他们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新文字。秦始皇的手段非常简单,你不接受就死,杀了不少读书人,由读书人写成的史书里把秦始皇这一条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政策列入了暴政,实在是可笑。
我们都知道,秦朝很快就灭亡了,然而秦始皇开创地统一格局却统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中国仍然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原因就在于,秦始皇的统一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不是仅仅停留在征服土地上面。而是上升到了文化上,形成了统一的文明,这才是中国历经多次分裂最终还是要统一的真正原因,因为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个整体。
周冲深知这些统一措施的重要性,才抓住机会提醒秦王采取行动。至于那些读书人地反对,秦王的手段是有点血腥,但那也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少了这些拦路石,中国的统一进程会更快,是以周冲并不反对。
“王上,周冲以为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还要推行牛耕和铁制农具。”周冲接着往下引导,道:“以周冲所见,赵地齐地的农耕技术比起大秦还有很大差距,百姓用的具青铜耕具都不多,有些还是用的石制耕具,效率低下,粮食产量很低。这样粗放的农作,百姓哪里能够吃得饱。”
战国后期,牛耕和铁制农具已在使用,主要是秦国最为普遍,其余六国比起秦国就落后太多了。顺便说一句,不要小瞧牛耕技术,在当时可是具有划时代意义,就好象我们今天的机械化农业差不多。要是在全国推行牛耕铁制农具,可以预见得到粮食地产量会有一个飞跃,老百姓吃上饱饭也就不难了。
秦王双手互击一下,道:“对,这话可是说到寡人心里去了。寡人到处去看了看,发现各地的农耕比起我大秦实在是差得太远了,一定要把大秦的农耕技术推广出去,寡人把话撂到这里,不出三年,全国必然是物产丰饶,老百姓有饭吃,不用再饿肚子了。”
商鞅变法后秦国奉行的两大国策就是耕和战,是以秦国地农业在当时属于高度发达。据历史学家估算,秦始皇统一中国出动了一百万军队,而秦国的总人口才五百万,平均每五个人就要供应一个兵士的粮食,不要说在秦代,就是在中国前些年都难以做到,而秦国硬是做到这一点。原因在于秦国有一套完善的农业保障体系,这套体系就是放到现代仍然很先进,这点六国没有,要是把秦国的农业推广到全国,全国要是不富就没道理了。
想到这种美妙的后果,周冲眼里都冒星星了,来个锦上添花,道:“王上,周冲以为大秦的农业之所以取得成功,和大秦的水利有关。都江堰使得蜀中成天府之国,关中本有凶岁,有了郑国渠关中旱涝皆足”
秦王挥手打断周冲说下来,道:“周先生提醒得对,光有了农耕技术,要是没有水利来保障,要是遇到凶岁也没有好收成。嗯,就这么办,寡人决定要在全国范围内兴修水利,保证百姓耕种,这事就让郑国带领水工去勘测,哪里需要修、哪里适合修,就在哪里修。”
“王上圣明”众人心悦诚服。
秦王接着道:“至于用铁农具一事,寡人看可行。铁虽好,但不如青铜成熟,大秦的青铜优于天下,大秦的兵器都是用青铜做成地,足以应付局势的需要,没有必要占用这宝贵的铁。只是,寡人以及应该加大在冶铁上地投入,以便产出更多的精铁,周先生可有妙法”
第五卷天下归一第二十七章伐楚之议八
有多重要,只需要看看身边有多少东西不是用铁做的据考证中国历史上的铁最早是出现在商代,只是由于技术上的难题一直没有得到广泛使用,使用的却是青铜。
中国历史上青铜的巅峰时代要算战国时期,取得巅峰成就的就是秦国。秦朝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而这个转折点就是靠青铜完成的,秦始皇那支无敌的军队横扫天下,用的就是青铜,可以这样说中国的大一统格局就是用青铜铸就的。
秦国的青铜技术让现代的科学家着迷,晶相检测的结果是太优秀了,可以说完美。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周冲才主张把铁用在农业上,推行铁制农具,而不是象六国那样用在军事上。
秦王具有罕见的洞察力,不仅同意周冲的提议,还要加大在冶铁上的力度。这已经够让周冲兴奋的了,最让周冲意想不到的是,秦王居然向他问计,周冲念头一转,一个主意出一在心里,笑道:“王上,可以用煤取代木炭,炼出来的铁会好得多。”
周冲只不过是依照现代科技做出的事情,在秦王他们眼里可是了不得的成就,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秦王才向周冲讨主意。秦王很是兴奋地道:“周先生神奇,此法必是妙法,有了此等奇术,大秦何愁铁器不广”
现代的钢铁厂都用的煤,谁还在用木炭,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却给秦王如此盛赞,周冲虽然好笑,却也知道时代限制,没办法的事。道:“王上,周冲以为可以先在小范围内试用,若是可行再推而广之。”
秦王拍着周冲的肩道:“就依周先生。请你们来议伐楚,你们却给寡人出了这么多的好主意,寡人心里高兴呐。只是,有一点美中不足,那就是伐楚之事不得不暂缓,这是情势所迫,不得不为。寡人相信,不出三五载。楚国就会成为大秦的。
“伐楚之事暂缓了,寡人就没有必要再留在,不日就驾回咸阳。然而山东之事必须有一个人来主持,寡人看就周先生最为合适。”
主持山东之事,那可是权高位重,责任也很重大,要把刚刚征服地赵燕魏齐四地治理好不说。还要为伐楚、击匈奴做好准备,这么重的担子居然落到自己肩上,周冲是做梦也没有想到,道:“王上,不可,周冲才疏学浅,恐难称王上之意,还请王上收回成命。”
秦王呵呵一笑,道:“周先生。你从在座的人中找一个出来,要象你那样,能给寡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你找出来寡人就收回成命。”
这倒是实话。周冲这个现代人是秦国臣子里面最为奇特的一个,他的一言一行都是那么新奇,给人一种新鲜感不说,还不得不佩服他的主意很高明,众人劝道:“周先生,这事还非你莫属。”
就是对周冲一向很忌妒的李斯也不得不承认这点,劝道:“周先生,李斯与先生相识于布衣之间,算得上是知交好友了,以李斯之见此事舍周先生无人可为。若是让李斯来处理。李斯自问能处理好,可是就是没有周先生那样多的新鲜事。”这是真心话,不是面子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