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事泄
虽然邓寇两后都非常保密,不愿意透露爭吵的內容,但邓寇两后不协的消息还是迅速流传出来,这也不奇怪,尚书台就在宫內,中常侍、小黄门经常进出尚书台,哪怕口风紧,也会泄露一些东西,然后外朝有影响力的官员也都知道了。
太傅张禹非常难受,他为太傅、三公已经很多年了,按照大汉的惯例,他早就应该退休了,可太后从来没有想让他退休的意思,原因很简单,他是太傅。
因为皇帝年幼,大汉帝国才设置太傅,才允许太后摄政,这两者之间是配套,甚至可以说是制衡的关係,虽然这一套方案从来没有成功过。
张禹要是辞职不干,自然意味看太后摄政资格的丧失,这是邓太后不能接受的,所以哪怕张禹有辞职之心,太后也不答应。
当然了,此时的张禹也没有真正想辞职的想法,大汉处於危机阶段,於情於理,他都要撑下去,等到天下太平,再退也来得及。
不过理论上说,连续三年大灾,到了明年,大汉的日子应该要好过一些,而两后爭吵,张禹估计和皇帝亲政有关係,太后不愿意,皇后不高兴,所以他想来想去,乾脆请辞好了,给太后施加一些压力,皇帝都这么大了,再不让亲政是个什么鬼
作为先帝器重的大臣,当太后和皇帝围绕看亲政產生矛盾时,张禹肯定要站在皇帝一边,这不仅仅是政治正確,更是基本的政治伦理问题。
促使张禹做出这个决定,还有一个原因,小皇帝和皇后一起长大,在皇后的教导下,
明显是明君的样子,就算目前还有一些不足,寇后和寇氏家族也是相当不错的。
张禹又是河北人,与河北勛贵集团有看千丝万缕的联繫,在此时此刻,他自然要站在皇帝一边,既然太后不愿意,那我就逼一逼—
张禹这一次上书,提出了两点,一是皇帝可以甄选良家子,填充后宫,二是太傅仅仅是皇帝年幼所设,现在皇帝已经长大,可以亲政,再为太傅已经不合適,他又谦虚说自己千了这么多年,效果不好,十分內疚,请求让贤。
张禹请辞的奏报入宫,太后大怒,选择留中,又无可奈何的派人劝说,告诉张禹皇帝身子骨不行,太医诊断过,不能太早人事,也不能太过劳累,所以才有三圣临朝之说,现在皇帝虽然没有亲政之实,但实际上大小国事咸与帝后商议。
邓后解释一番的同时,又说国事艰难,希望张禹以国事为重,时刻牢记先帝的重用之情,请他不要在这个时候挑子云云。
也就在太后和张禹就去留扯皮之际,刚刚取得胜利的司隶校尉周章看到太后服软,选择了更进一步,他上书言事,要求大汉北方各州郡凡是粮价比较高的地方,都必须严厉打击囤积居奇。
在上书言事的同时,周章下令处决犯人,同时把抓捕的范围扩大到洛阳之外,司隶校尉管辖七个郡,除了三辅因为是战区,周章没有安排人,河南、河东、河內、弘农四郡,
周章都派人过去。
顷刻间,緹骑四出,一个又一个豪强地主被捕,若是有人抵抗,緹骑更是直接砍人,
短短几天时间,就杀了三百多人,而隨著一个又一个地主商贾被收拾,司隶地区的粮价和价格明显下降对周章的做法,王尊並不是非常认可,他认为周章这是典型的酷吏做法,虽有利於汉廷统治,但做法太过简单粗暴,被杀的人中多与权贵相关,其中很多都是邓家的马甲或者姻亲,这必然会引起巨大的不满,太后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王尊认为,事已至此,唯一的办法就是扶保天子亲政,若是太后再不听话,那就直接废了太后,迁往別宫,同时诛杀邓氏兄弟,邓鷺打了败仗,丧师辱国,该杀;邓居宫中多日,传言侮辱宫女,也当诛杀周章好岁也是熟读圣贤书的名土,他当然清楚做酷吏並不是好事,可当此之时,他要是再不做酷吏,大汉的天下就要乱套,所以哪怕自己的声望受到影响,也必须杀伐果断,
至於得罪人,他已经这么一大把岁数了,可谓日暮途穷,多杀一些人又怎么了
对王尊不断他出硬手,对付邓氏,周章还是相当犹豫,他不喜欢邓后,但他同样明白邓后和邓氏外戚算是搞得不错的,就算邓氏兄弟水平臭了点,但也用了一些贤能之人,罪不至死,王尊所说种种,或有或无,但只要不是太明显,他还是不想下手,没到这一步。
但周章並不知道,他和王尊这段时间这样那样的討论太多了,又不动手,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他们身边的佐更自然有所耳闻,一些流言就悄无声息的出来了。
周章这段时间的种种强横做法,也让很多人对他恨之入骨,都在想办法寻找他的缺点,好一举扳倒他,所以听到消息后,这些人如获至宝,立刻上奏太后周章变成酷吏,不断杀人,太后虽然厌恶他不受控制,但当此时刻,有这么一个酷吏收拾人,打压了粮价,这也有利於统治,所以邓后恼火归恼火,想得也仅仅是周章干完了脏活之后,换一个位置,毕竟不受控的司隶校尉太让人不安了!
但等听到密报,周章和身边人竟然想围宫,杀掉自家兄弟,邓后只觉得毛骨悚然,她待周章不薄,而且她这个太后自问也没什么不当之举,邓氏也比较安分,为什么外朝竟然要做这种事不管是真是假,她都绝不能接受周章再担任司隶校尉。
元兴五年冬天,邓太后下令罢免周章及其同党几人职务,並派出使者搜查周章和身边人的书信文字,周章寻即自杀,抄家的使者发现周章家里非常穷,压根没什么家產,就那么一套像样的东西,儿子们出门要轮换。
而隨看周章出事,太傅张禹也再一次请辞,同时委婉的进言希望太后还政给皇帝,以避免类似的事件再一次发生,很显然张禹代表的外朝官员都认为责任在太后身上,你迟迟不还政是没有道理的,虽然周章等人行为激烈了一些,但错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