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政变阴谋(1 / 2)

第268章政变阴谋

自汉武帝开始,大汉就是內外朝制度,皇帝在內朝决策,外朝则负责执行,到了此时,內外朝制度已经登峰造极。

太后虽然召开朝会,但重大决策和重大人事任命都是內朝开小会决定,压根没外朝什么事,外戚可以参与决策,宦官可以决策,班大家这样的女人可以决策,就是没外朝这么事情,外朝士人自然非常不满。

而隨著太后执政,太后邓氏家族和其姻亲、门生故吏得到了迅速提拔,寇氏外戚也有一堆人上来,甚至於班氏家族、曹氏家族也水涨船高。

向上的位置就那么多,这些人占据了,外朝官员自然就少了,这等於堵住了太多人升迁之路,大傢伙自然很不爽。

偏偏这帮子傢伙还相当的能干,和帝驾崩至今,大汉都稳稳噹噹的,爭议比较大的释放奴婢新政,也套了一个三老会议的皮,让人挑不出太多的毛病。

要不是连续遇灾,加之西羌叛乱,大傢伙还真找不到太好的机会,只能等著皇帝长大,但问题是皇后摇摆不定,不断缓和太后和皇帝的关係,而每次见外臣,都是皇后主导,帝后一起接见,但见得要么是格物学者,要么是商贾,就没多少士人的份。

如此下去,土人在朝中的地位自然会进一步打折扣,所以这些土人已经感到十分不安,他们准备以拥护皇帝亲政的名义把太后赶下台!

邓寇关係密切,一旦皇帝亲政,他们就可以不断进言,让皇后老老实实待在宫中,天下事交给士人就行了,当此天灾人祸之际,靠妇人外戚根本不行,只能靠士人!

不过搞政变需要有一个领头的人,按理说应该是四府重臣,但太傅张禹、太尉徐防与太后合作不错,张禹想辞职回乡,太后还不允许,徐防又非常逢迎太后,这两个人肯定不行。

司徒尹勤是南阳人,与太后关係不错,也同样不行,而梁死后,新上任的司空张敏虽然为官清正,办事干练,用刑公平,有治理才能,威望很高,但他和张禹关係很好,显然他文不可能作为领头大臣。

没有太傅和三公出马,哪怕能说动一二九卿领头,也不太好办,就在这些有心人头疼之际,机会来了,太尉徐防认为自己没有辅助皇帝治理好国家,主动选择辞职。

徐防在上书中將西羌叛汉切断陇道,郡国十八处地震,四十一处雨水,二十八处大风雨雹。边疆未靖,腹地多灾,统统归因於自己这个太尉干得不好。

因灾异罢免大臣,自西汉就有,所以徐防上书之后,本来就有心调整高层的邓太后当即批准,寻即下令拜皇帝名义上的老师鲁不为司空。

邓绥这个任命之后,鲁氏兄弟一门两三公,立刻轰动了天下,而邓后这个任命的背后,实际上颇有深意,她需要安抚关西人。

光武帝起家靠的是河北人,但当皇帝之后,不断提拔南阳老乡,在发现南阳老乡同样不安分后,又扶持关西的竇氏、梁氏和马氏为外戚,以关西外戚制衡关东列侯和朝臣。

但这一套玩法在竇氏外戚翻船之后就不行了,汉和帝不得不拉拢南阳老乡,邓后最终战胜阴氏,以邓氏为首的南阳系掌握政权,但汉和帝驾崩前提升寇氏的地位,又让鲁不为太子太傅,实际上还是在搞平衡。

不过邓后又不傻,一直压制鲁氏,但等到凉州叛乱后,邓后也知道不能这么下去了,

若是关西士人不站在朝廷一边,麻烦就大了。

加之张禹和徐防都在朝相当长时间,张禹是太傅,皇帝没亲政之前,不可能罢免,那只能暗示徐防退位,把位置交给鲁不。

当然了,太后肯定不会亏待徐防,徐防退休后一个乡侯肯定是有的,一个儿子可以成为郎中,徐防的门生也可以得到提拔,这也是官场的惯例。

徐防已经老了,成为三公已经四五年了,他现在想的是身后事,皇帝一天天长大,太后却不愿意让权,而皇后又特別的能干,天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再留在中枢,所以他非常爽快的选择了退休只是鲁不上位,却给了密谋者机会,鲁不是皇帝名义上的老师,绝对可以做带头老大,只是鲁家兄弟走的是柔顺路线,密谋者当然不信任他们,只是把他们作为名义上的头头,准备等忙完大事后,再找他背书。

密谋者选择的主要合作者则是司隶校尉周章,政变必须有军队,而司隶校尉部有1200

多人,这是很大的力量,司隶校尉出动,封锁宫门,请太后换一个宫殿,同时杀掉太后的几个兄第和身边的宦官郑眾、蔡伦等人。

等到大势已定,一纸詔书就能够拿下邓鷺,至於邓鷺依靠西征军造反,没有人会相信,邓鷺文不是老军伍,没有朝廷背书,他压根指挥不动汉军。

周章原来是九卿之一的光禄勛,结果不升反降,变成了司隶校尉,虽然司隶校尉有非常大的权力,但想成为三公,短时间已经不可能。

这两年,秉性刚直的周章执法严厉,执行新法时,得罪了不少人,与权贵的矛盾加剧,据说好几位邓家人在太后面前说周章的不是,太后虽然斥责了邓氏子弟,但对周章一直不信任,周章已经不安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