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鲁丕上书
相比於纵容兄弟胡作非为,腰带又比较松的竇太后,大臣们对邓太后並没有大的意见,很勤勉,有手腕,能听得进人言,而且私德也不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执政太后。
但邓绥並不是没有缺陷,邓绥好权,她插手的东西太多,很多重大人事任命、很多事务按理大臣们的理解应该下廷议,由朝会討论,可她不是,和车骑將军兄弟俩商量一番,
就颁发了圣旨,哪怕是太傅张禹,太尉徐防都不与闻,朝臣们自然不爽。
就算邓绥要商议,也是首先与曹大家,还有宦官郑眾、蔡伦等首先商议,还时不时与皇后寇氏密议,召开三老会议这样的重大决策,太后是內部商量好了,再和大臣们议论。
邓绥的做法並不陌生,完全是汉武帝开启的內外朝模式,最高统治者搞了一个小圈子负责决策,但邓绥並不是名正言顺的统治者,她直接把重臣们丟一边,朝臣们自然不干,
大汉为甚要甚至太傅,就是为了辅政,结果邓绥不过做做样子,张禹也不敢爭取。
更让朝臣们恼火的是,邓绥给宦官们的权力太大了,过去朝臣们可以通过中常侍、侍中、黄门侍郎等职务进出宫廷,把尚书台的请求和皇帝的命令传递出去,而且这些靠近皇帝的职务都是美职,要么是皇亲国戚,要么是重臣后人或者重臣欣赏之人。
但邓绥一句话,中常侍变成了宦官专属职务,而侍中、黄门侍郎这一类官员进出宫廷都难,他们的职权被宦官掌走了!
如此一来,就出现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宦官们口含天宪,谁也不清楚他们传达的是太后的懿旨,还是宦官自己的想法,有没有添油加醋,这自然引得朝臣们大为不满!
一开始,朝臣们的如意算盘是寇后和寇氏外戚和邓后以及邓氏外戚斗法,虽然皇帝还没有亲政,但寇后是大汉女奇童,又有永元稻和等诸多大功在身,她真要折腾,
太后会很被动,大臣们也有自信,毕竟一山难容两虎。
但时间不长,大臣们就发现邓寇两家竟然抱团了,寇后虽然垂帘,但寇氏在朝会上要么不说话,要么为太后吹捧,而寇鰲哪怕做了左將军,已经开府了,还是附驥邓鷺其后。
站在寇后和寇氏家族的立场,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决定,但对朝臣们而言,就是天大的麻烦,邓寇两后和两大外戚联盟,又不断收买列侯和宦官,极大的挤压朝臣们的权力空间,朝臣们的权力甚至还不如先帝在世时。
偏偏目前的朝臣领袖太傅张禹、司徒陈宠心思都在做事上,並不喜欢拉帮结派;徐防是小心谨慎的人,不敢得罪太后;司空尹勤又是邓氏提拔的人,这几个人都指望不上鲁恭虽然七十多了,他对这种局面非常不满,还想为大汉站最后一班岗,这倒不完全是私心,宦官势力崛起绝不是国家之福,不能由看太后乱来!
当然了,也有私心,太后和张禹两人想做一些事情,但又不敢得罪人太多,一边搞孝廉会议、三老会议,一边製造舆论,故意搞出种种狮子大开口的议案,可谓机关算尽。
但太后打看大义名分,把主意打到鲁不身上,就不能接受了,这是我们儒臣的玩法,
可现在外戚却玩得很顺手,该死的报纸夺走了太多的话语权
鲁恭兄弟重视清誉,他们也清楚朝廷种种做法的根源,不可能反对,释放奴婢,反对奢侈浪费,总是对的,但他们是读书世家,也不可能接受朝廷太过火的改革。
所以开闢新的战场就很有必要,即是表达不满,又是討价还价,还可以巩固文官领袖的地位,爭取三公之位,一举三得!
成功的可能性很大,鲁不奏章一上,孝廉和三老们肯定不会错过机会,太后就很为难,此时甚至於豪门大族也不会站在太后一边,用小黄门联繫內外,他们自然不可能高兴.
只要操作好了,弟弟鲁不也可以成为三公,邓氏扶持杨震,杨震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太守的位置,马融又是罕见的天才,有这两个人在,鲁家在关西还有未来吗
就算不成功也没什么,鲁不是先帝安排的太子太傅,虽然连小皇帝的边都摸不著,但名分摆在哪里,太后就算不满,也没太好的办法,有了名望,接下来就可以爭取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