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老谋子上门请教(7千字)
中国书刊社在「何凤山」名字于西方世界大噪之时,正式出版了何凤山的自传《外交生涯四十年》。
刘一民同时也向自己合作的西方出版社推荐了这一本书,将近一半的出版社已经表态准备出版这本自传。
他还给中国书刊社提供了建议,让尼琪带著何凤山在美国进行巡回演讲,通过演讲再次提升何凤山以及何凤山所代表的英雄华人形象。
要想在全球形成影响力,光靠一本小说的影响力有限。文章、演讲和媒体报导三位一体,效果才能真正的发挥出来。
何凤山是外交官出身,演讲的能力自然是没问题。尼琪拿到刘一民的建议丝毫没有犹豫,立即向何凤山发出了邀请。何凤山的演讲不仅可以卖他的自传,还能卖刘一民的《上帝的签证》,对于中国书刊社而言,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何凤山本来准备拒绝中国书刊社的邀请,尼琪说道:「刘教授告诉我,如果您不喜欢抛头露面的话,您想一想当时和他在书房的对话。」
「对话?」何凤山沉思片刻后,便想起话里是什么意思。刘一民第一次见到何凤山时,掷地有声地说出:
【我们要努力让世界人民明白,中国人是什么人!中国人在干什么!中国人想干什么!】
「尼琪女士,我答应中国书刊社的邀请,不过我年纪大了,活动不能像刘教授那样密集,我希望可以给我充足的休息时间。」
「当然,何,我们充分尊重你的意愿。」尼琪高兴地起身准备回去安排巡演事宜。
临走时尼琪告诉何凤山,最近中国书刊社会在媒体上对他进行大肆宣传,让他一定要配合好。
「另外《巴黎评论》这两天已经卖了十几万册,据说在中国大陆一个星期内销量达到四十万册,岛上也达到了五万册左右。」尼琪将自己知道的信息全部告诉给了何凤山。
《人民文艺》销量持续攀升,估计六月份销量抵达两百万并不是问题。除此之外,大陆有多家报纸和杂志对《上帝的签证》这本小说进行转载。
岛上《人间杂志》的销量看起来不高,实际上这已经是《人间杂志》的销量极限。岛上对于报纸和杂志的限制措施很多,其中主要归纳为「限证、限张、限印」。
报纸和杂志的经营执照被严格限制是为限证;每一期的报纸和杂志有明确的页数限制,称为限张;限印则是对报纸和杂志社的纸张用量进行严格限制。
《人间杂志》的纸张也就够印这么多的,纸张印完之后根本没有其它办法印刷。
不过岛上包括伪《中央日报》在内的几家报纸,在副刊全文转载了《上帝的签证》这篇小说。通过报社转载,文章基本上覆盖了全岛。
岛上对于《上帝的签证》这篇小说有著特殊的感情,他们看到的第一眼不是何凤山这个人多么多么的厉害,而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祖上也阔过。
卧槽,原来我们以前在大陆时也做了这么多厉害的事情!
可惜岛上人对于这段历史了解不多,于开始寻找何凤山当年在欧洲担任大使时的欧洲外交官,了解这件事情的真相。
岛上忽然涌现出无数的何凤山前同事,疯狂地鼓吹这件事情,明里暗里再说点自己在当时所做的贡献。
岛上作家代表团的成员纷纷在报纸上发表关于《上帝的签证》的评论,从真实的事迹中引申出华人文学在传播中华文化和塑造中国国际形象方面的重要贡献。
另外李敖和白先勇在报纸上介绍了一下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情况,沪市和鹏城的建设,增加岛上民众对大陆的了解。
白先勇和李敖的文章删删减减许久才被允许发表到报纸上,即使如此,报纸销量一时间猛增。
大家对于大陆的消息可谓是求知若渴,自从允许老兵返乡寻找亲人后,从大陆返回岛上的老兵带来了许多大陆的消息。
这些消息里面除了家乡变化、两岸经济对比之外,听的最多的就是大陆正在进行改革开放。这些老兵犹如一个个调查员,深入大陆观察大陆的改革开放。
可惜这些老兵大多数并没有发声渠道,消息只是在眷村或者老兵疗养院、老兵组成的归乡团体内部流传。
要想真正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建设成就,还得看白先勇和李敖的文章。
岛上《中国时报》在次版设立「大陆专栏」,主要就是刊登岛上作家代表团从大陆回去后所写的文章。
李敖等人回到岛上后,就不停地接受媒体的采访和文学界朋友的上门拜访。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指责声。
不过在统派声音占据主流的时代,这些人的声音翻不了多大的浪花。
在紧张的采访行程中,李敖没有忘记刘一民的嘱托,跑到马场町刑场送上了鲜花和祭品。
新华社,穆青将《人民文艺》的杂志放下,又看了一眼新华社写的通讯,觉得火候还是不到。
「一民同志还没到?」穆青看向正在沏茶的秘书。
秘书看了一下手表:「根据约好的时间,马上就到。」
秘书话音刚落,刘一民就出现在了门口。穆青办公室的门虽然开著,刘一民还是敲了两下:「穆老!」
「一民,快坐,快坐!」穆青热情地说道。
「您什么时候回来的?」
「昨天下午回来的,你这篇小说写得好啊,体现了咱们中国人兼济天下的胸怀。这是我们新华社记者写的通讯,但是我觉得写的不好。
我们想让记者去对何凤山先生做一个深度采访,希望你帮忙联系联系。」穆青说道。
刘一民疑惑地说道:「想要采访,咱们新华社的记者同志直接去联系不行吗?何先生应该不会拒绝。」
「何凤山先生行程比较多,就算是接受采访也只是简单的回答问题,我们想要深度采访。有你这层关系在,何凤山先生定然会同意。我们也想趁著这个机会,做一次国际传播。
让各地的新华社都动起来,在全世界各地报导这件事情,顺便问问你,你有没有什么想法?提供一下报导角度供我们借鉴。」
刘一民提出新华社不应该仅仅只报导何凤山的事情,而应该从多个视角进行采访。
「比如寻找当时通过何凤山幸存下来的鱿太人;采访目前鱿太人对于何凤山所做的这件事情的看法;分析当时西方国家见死不救的原因。
我们不仅要站在舆论的高地,还要踩西方一把。
但是在不同的国家报导,也要融入不同国家的特色,利用当地读者容易接受的语言来进行报导,比如人性、温情和痛苦抉择。西方读者在西方媒体的宣传下,并不喜欢咱们所用的宣传话语。所以提供给外国读者看的报导,一定要求变。」刘一民笑著说道。
穆青说道:「我们准备成立一个小组,专门就针对何凤山的事迹进行报导,整合力量,协调策划。」
刘一民答应替新华社的记者写一封介绍信:「何先生应该会给我一个面子。」
「除此之外,我听说岛上正准备邀请何凤山上岛,咱们也准备同时发出邀请。」穆青说道。
「好啊,到时候我得拉著何凤山先生到《青年夜话》聊聊天,我们正缺这类的内容。」
刘一民当场在穆青的办公室里给何凤山写了一封信,等新华社记者抵达美国的时候交给他。穆青预计派出两名熟悉国际新闻业务和一名熟悉国内新闻工作的记者抵达美国,与新华社驻美国分社的记者一起完成这次采访。
「一民,听社里的同志说,你前两天找过我,是跟我商谈联合培养的事情吗?」穆青好奇的问道。
联合培养提出来后,刘一民一直在忙活著其他事情,进度并没有实际推动。
「有这件事情,也有另外一件事儿。」刘一民打开放在沙发旁的皮包,将朱父和其余两名教授合写的论文拿了出来:
「您看下这篇论文,讲的是我们国家汽车产业过去、目前和未来发展问题。汽车产业是一个国家的大产业,现代化交通的发展离不开汽车。
我觉得这篇论文写的非常有见地,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汽车企业发展或者是合资建设都很有用。内参是咱们新华社在编撰,我向您推荐一下这篇论文。」
穆青听完后好奇地从刘一民手中接过论文:「这是北理工教授写的?」
「不瞒您说,这是我岳父的论文。但是我绝对没有走后门的想法,我认为这确实是一篇优秀论文。我岳父跟另外两名教授亲自去参观了东北、燕京和武汉的汽车制造基地,还去了合资厂。对目前汽车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了解,结合了国际上汽车产业发展,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
穆青听刘一民说完,正色道:「好,我看看。北理工大学的教授,水平肯定是没问题。其实国家现在正缺这种结合实际的研究文章。」
穆青戴上眼镜,认真阅读起了论文。刘一民看到穆青桌子上摆著几份外媒报纸,于是饶有兴致地阅读起来。
【东方的诺亚方舟——1938年的中国外交官。】
【《上帝的签证》——中国的《辛德勒的方舟》】
《辛德勒的方舟》就是后世大家所熟知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是1982年一名澳大利亚作家所作,后来被改编成了电影。
讲述了二战期间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通过贿赂德国军官拯救上千名犹太人的故事。
国际媒体上的报导也很密集,但大多集中于何凤山救人这件事情。另外还有一些媒体阴阳怪气地表示,这件事情目前并没有切实可靠的证据,可能为中国作家虚构,美国书商找了一名中国人配合炒作。
刘一民看到后都气笑了,一会儿得交代一下,新华社记者抵达美国之后要协助何凤山提供更多的证据,顺便骂一骂这些阴阳怪气的媒体,给他们扣一个「同情纳粹」的帽子。
你们的鱿爹会治你的!
看完关于何凤山的报导,刘一民将目光集中在了《绿皮书》的报导上。目前《绿皮书》全球票房超过三千万美元,北美票房单日增长超过五百万美元。
电影票房分析师不断地调高预期,而投资人看到电影市场表现这么好,经商议后立即增加针对《绿皮书》的宣传预算。
经费到帐之后,各种宣传海报树立在各大电影院周围,电影评论家的评论文章和采访片段不断出现在报纸杂志或者电视之上。
剧组的主创人员集体到马丁路德.金纪念广场送鲜花,表达对于种族平等的美好愿望。
「弗兰克对于电影宣传有一套!」刘一民忍不住笑道。
刘一民的笑声打断了穆青,他将论文放下说道:「我虽然不是理工科,也没有汽车行业工作经验,但我个人在采访的时候,去过汽车公司,对他们多多少少了解一点。
我个人觉得朱教授和另外几名教授写的非常不错,但我还得找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文章覆审一遍。一民,你知道发在内参上的文章需要慎之又慎,他们关系到领导同志的决策啊!」
「我明白。」
穆青认为这篇文章可以发表到高官可以阅读的内参上,至于最高级别的内参则还不够格。
新华社编撰的内参级别分好几种,不同级别的内参对于阅读范围都有明确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