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凛冬领主:从每日情报开始 > 第301章 玛丽到达赤潮城

第301章 玛丽到达赤潮城(1 / 2)

第301章玛丽到达赤潮城

清晨的寒雾尚未散去,车队缓缓翻过最后一道山坡,

就在那一瞬间,视野豁然开朗。

眼前的风景让玛丽屏住了呼吸。

一座城池静静横亘在晨雾与雪原之间。

半完工的灰白城墙如巨兽般豌开去,尚未拋光的石料上覆著薄霜,折射出冷冽光芒。

寒铁横樑一根根嵌入石层,坚硬而锋利,像是为这座城市披上的钢甲。

几座箭塔已然立,笔直刺破雾气,塔顶悬掛的火盆铁架上,残余的火光还在冒著微弱菸丝。

更令人无法移开视线的,是猎猎飞扬的赤红旗帜,与苍茫雪地形成刺目的对比。

如同雪地中的灯塔一般,昭示著前方的方向与希望孩子们最先坐不住了,探出半个身子往外看,著:“好大啊!好高啊!妈妈快看!”

“比霜戟城还要整齐至少看上去是这样。”一位隨行的妇人抱紧了自己的小儿子,声音颤抖。

“可別被外表骗了,城门內是什么样子谁知道。”年长的老人眯起眼睛,语气里带著戒备,但眼底的光芒出卖了他內心的震撼玛丽听著四周的声音,看著那座被晨雾包围的城池,心口微微发热。

这座城的城墙与城门看上去与旧霜戟城不相上下,甚至更显新锐坚固。

可她依旧不敢完全放下心。

既有期待,又有担忧。

毕竟城门之外再辉煌,也不代表城內的日子会好,如果有霜戟城一半好就行了。

隨著车队缓缓下坡,城门的细节愈发清晰,

高大厚重的木质城门镶著密密麻麻的寒铁钉,晨光落下时闪出一圈圈冷光。

城门两侧的青灰石砖铺成缓缓延展的斜坡,既便於运输马车出入,也方便士兵布防。

近前守卫的骑士列成整齐的队列,他们盔甲统一、无一斑驳,胸甲上皆刻著赤潮的太阳纹章。

“队列左靠,准备入城检查。”

领头骑士牵著韁绳,神色平静,却下意识放低了声音,似乎也不想打扰这一方秩序。

空气里带著微凉的水汽和某种说不出的压迫感,令人忍不住屏息。

玛丽微微探身,越过车窗望去,发现他们的车队被引向左侧的一条专门通道。

在更靠右的另一侧,则是另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

密密麻麻挤著一群衣衫槛楼的流民。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101.】

他们蜷缩在风口下,面色憔悴,眼神中带著渴望。

有的流民手里还著粗布袋,里面装著从废墟里带出来的最后一点家当。

然而与玛丽想像中的混乱不同,这里没有喊叫,也没有衝撞,秩序被维持得井井有条。

几座简易木棚下,几名文吏正逐一登记每个人的姓名、籍贯、亲属情况。

“下一个,家口几人带孩子的先往那边走。”官员的声音平静,却带点威严。

另一边,土兵正在分发热粥和麵包。

冒著热气的陶罐一锅锅端上来,妇孺优先接到手里,小心翼翼捧著碗,像是捧著一段久违的希望。

“你瞧见没,给他们分的是麵包和粥,分量还不少!”

“北境哪有人这么做这得多少粮啊车队里,有人低声感嘆。

而那些登记完的流民,会被士兵带去城门內的临时安置区。

那里搭起了整齐一排排的木屋,虽然简陋,却至少能遮风避雨,

流民的脸上因为喝到热粥而泛起一抹红晕,蜷缩的肩膀终於舒展开来。

一股难以言说的情绪涌上心头,似乎某种坚硬的东西,正在缓缓被融化。

玛丽抱著熟睡的伊妮,目光在城门另一侧的难民群与安置木棚之间来回切换。

那些人衣衫楼,面黄肌瘦,明显是从北境更北方逃来的灾民。

然而预想中的混乱並没有出现,没有哄抢、没有哭喊,也没有自相残杀。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不可思议的秩序感。

玛丽呆呆望著这一切,脑海里闪过,偶然看过霜戟城外饥荒横行时的景象。

那里难民为了半块发霉的硬饼互相撕咬,死者的户体几乎没人收拾。

而在这里同样是流离失所的人,却能安安静静地坐著喝粥,孩子们得到麵包会咯咯地笑。

眼角被冻得通红的母亲接过士兵递来的毯时,脸上露出了久违的放鬆神情。

一股难以言喻的衝击住了玛丽的心口。

隨行骑士注意到了他们的表情,微笑解释道:“这是赤潮领的难民收容政策,领主大人定下的。先登记身份,再分配食物、住处,防止混乱和病疫。”

“免费的吗”有人忍不住插话。

“是的,全免费。”年轻官员的语气里带著掩不住的自豪,“这些人只要愿意留下,將来都会成为赤潮的一份子,这是领主大人定下来规定。”

赤潮领的收容体系,在北境甚至整个世界都堪称前所未有。

即便是难民中最底层的老弱病残,也能在这里获得一碗热粥、一块麵包、一处临时棲身之所,

更重要的能在混乱的大地上重新找到秩序。

当然这些並不只是单纯地施捨。

在路易斯的规划中,所有难民都会被完整记录在册,比如姓名、原住地、亲属、身体状况等,

都一一登记,分类管理。

妇孺会优先被分配到避风遮雪的木屋与统一供应的食物,至於年轻力壮者则直接被安排加入建设队。

他们会去修筑城墙、铺设道路、搭建穹屋若有人原本有手艺,比如铁匠、木匠、药师、皮革匠,则会被优先安插进工坊或军需系统,以他们的技艺换取粮食与住所,实现自给自足。

这套“以劳换生”的制度既避免了治安隱患,又让赤潮领迅速吸纳了大量急需的人力。

於是在北境这片灾后废墟上,赤潮领用另一种方式创造秩序。

而对这些一路逃难而来的流民来说,这种秩序几乎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恩赐,

战爭与饥荒会让人性被逼到极限。

为了半块发霉的硬饼,亲兄弟会拔刀,母亲会把最后一口吃的留给孩子,而自己活活饿死,当然没了母亲的孩子也坚持不了多久。

他们在逃亡路上这种事情见得太多太多,他们见过最冷漠的拒绝,也遭遇过最残酷的驱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