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汇报(1 / 2)

中日两国的佛教风俗差异颇大,例如在出家这方面,日本的僧人说出家,那就真是去侍奉神佛了,跟您这个俗世说拜拜咧;这也逐渐成为一种被各方默认的政治惯例,例如平安时代的花山天皇,被人设计出家,就自动失去了天皇之位,镰仓时代的二代将军源赖家,其母族在权斗中失败,自己就也被废黜将军之位并强制出家。

而中国的出家就没有这么严格,更接近一种spy,比如唐太宗死后,其妃嫔入感业寺为比丘尼,其中一名与新皇帝唐高宗相遇,继而被返聘回宫重新担任妃子一职,若干年后又接了自己老公的皇帝之位,是为大周开国皇帝武曌,后世常称作武则天。

这在日本的政治环境,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

从帝王的角度来说,当然是日本那一套出家即死人的规矩更顺手,毕竟只有上位者可以指使下位者出家,如果花山天皇不是自己恋爱脑,一定要剃度,别人再怎么设计也拿他没办法。

以高殷如今的地位,还有与佛教深度绑定的合作态势,各大寺庙与僧人都只会支持高殷任何不妨害佛教利益的决定,何况这个夺权方式将会强化佛教在齐国内部的影响力;而邺城的高氏诸王们也会随之配合,一来叱列长叉等人的行为是谋反,而且背后并没有一个强力人物站台背书,那得罪起来就没有难度,为此掀起大狱、杀罚万人也无所谓,二来也是对高殷的支持,换取他在更多的经济与政治领域上对齐国诸王公主的让利。

卢叔虎闭目,深吸数口大气,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理清这些头绪,于是向高殷请求稍歇。

高殷允许了,再次用直钩钓鱼,他打算将来等灭了周,再写本封神演义,将姜子牙打造成和诸葛亮一样的神仙,而姜子牙在辅佐西伯建立周国后,便以战功受封于齐,是春秋齐国的始祖,届时就用作融合、收纳周国的文人士子之心作用。

现在嘛,就先角色扮演一会儿,也未尝不可。

若卢叔虎对此感兴趣,就会开始发问,而后高殷便能款款而谈,说些“愿者上钩”之类的佳话,给后世编纂自己的聪明才智小故事留一些素材。

但卢叔虎心绪繁乱,实在是高殷提出的借用佛教出家的规矩来扼杀一些人的政治前途这一招太过匪夷所思,细想起来,影响更是广泛而宏大,也许后患无穷,让他一时推演不出结果,由此不能注意到外事,高殷甩了几次鱼竿拍打水岸,都没能引起卢叔虎的吐槽。

见卢叔虎这样子,高殷意兴颇有些阑珊,便对他说:“若卿一时不得要领,可回去细想,朕再征询旁人意见;若卿有意,可再向朕进禀。”

想起刚刚的平西策,卢叔虎深自愧疚。看完那篇章,他心中已将高殷引为知己,又由于双方身份不对等、他没资格和高殷做朋友,因此便在心中奉其为明主;特别是在天保皇帝的衬托下,更显得现在这位天子是愈发地难得,属实是百年难得一见的神君。

而他对自己提出了借助佛法来防害多余的戮杀,但自己没能满足他的期待,想出足够优秀的建议,让卢叔虎自愧不已。

“说到底……”高殷嘴唇糯糯,最后化作一声长叹:“只是欲多活数人罢了。”

“至尊!……”

卢叔虎语带哽噎,强自按捺住了,向高殷行礼而退。

“卢叔虎为一凡夫,对佛法感悟不深,怎能识圣王大义……”

一旁的近侍忽然说了这么句话,被高殷一瞪眼,渐渐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