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破奴(1 / 2)

明临铁伐志得意满。

他是太祖王时期的名将,明临答夫的后代,虽说一代不如一代了,但明临氏族如今也仍是高丽国的大族。铁伐被指定为探查齐军的先锋,原本是不太情愿的,可如今看来,却是幸运得很。

齐土空虚,辽东守备不足,大王可掠地矣!

汉元帝建昭二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建国,故称高句丽,王莽曾改为下句丽,不过到了北魏时,高句丽已经开始自称高丽,中原予其等的封号也是“高丽王”。

作为盘踞在朝鲜半岛的大国,虽然比不上中原,高丽还是很有实力的,国家疆域自西至东两千里,南北一千余里,东面渡海可抵达新罗,南面渡海抵达百济,北面与靺鞨相接。

这个靺鞨也是一个不容小视的民族,北魏时期叫做勿吉,武周年间建立了渤海国,辽宋时恢复肃慎古称,汉语中称为女真,在明末,会有一个叫皇太极的人将族名改为满洲。

在西面,高丽则与中原的营州相接,渡过辽水便到了营州,进攻十分方便,因此辽东全境一直是高句丽梦寐以求的宝地,若得辽东则实力大增,如果中原继续纷乱,还可以此为跳板夺取河北,甚至南下争鼎,曾经的慕容鲜卑,未来的契丹、满洲、日本人,莫不是以此为方案对中原进行攻略。

魏末的纷乱在中原历来的动乱中,也算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而且更重要的是就爆发在北部边境,某种程度上令草原各族雄起,又反过来影响了中原。北齐的失败离不开外交上的掣肘,而这掣肘又源于六镇之乱,冥冥中也是命运的推波助澜。

如今高丽觉得中原力有未逮,欲趁齐主新君立足未稳之机,对齐国的领地发起攻击,作为下一步行动的试探,若成,则高丽便会大举进攻辽东之地,最好是能彻底占据;即便失败,也可以夺取齐地诸多物资人口,充实自己。

明临铁伐就是担任了这一要务的傉萨(都督),若一切顺利,他会成为高丽在这个时代的名将,开疆扩土,为后世敬仰!

他率领的军队成分驳杂,最重要的是上百名突击骑兵,不仅是亲卫,也是家兵,人马皆披挂,并且有高高的铁护领保护脖子和脸颊;而后是三百左右的重步兵,皆头戴兜鍪、身着半甲,手持长枪与方盾,更强一些则挑着重剑;接着是为数不少的轻骑兵、轻步兵,轻骑兵骑乘善于跋山涉水的“果下马”,最后的近两千士兵则几乎都是靺鞨战士,还有少量的契丹人,他们的装备极差,但战斗意志足够坚决,除了这条命可以拿来卖,他们在这世上也无甚财产。

“傉萨,再往前走两日,应当就能到富平县,抵达后自西一日,全力奔驰,就是营丘郡了。”

一名汉人向铁伐指引着路线,铁伐揉搓着下巴的胡须,面色沉重,语气却欢快得意:“若到了富平,齐军仍没有动作,说明根本没发现吾军行进,亦或是无力阻拦……好,那到了富平县,吾等就传信归国禀告王上,速派大军入齐!”

汉人谄媚一笑,铁伐丢下一贯铜钱,却不理他,稍作休息后便继续率领士卒前进。在这南北朝时期存活并建国的民族,无一不是战斗民族,此时的高丽毕竟是朝鲜半岛之主,而后还要击败新罗、百济,称霸朝鲜,战斗能力与意志不是后面王氏朝鲜建立后的高丽人可比的,否则也不会让隋军大吃苦头,让唐军折腾好一番功夫。

但此刻地动山摇,铁伐还未反应过来,就听得不远处发出阵阵轰响,不多时,只见有一支骑兵队伍自林间奔涌而出,像是无数条猛虎狂熊,手持利刃,朝着高丽人杀来。

铁伐大惊失色,这华丽的甲胄闻所未闻,定然不是草原各部,而是他最恐惧的敌人:“吾等才刚刚渡过辽水,何期此有齐军?齐军何来也!”

他惊慌片刻,才在副将的提醒下回过神来,立刻整军,建立防御阵线备战,然而犹豫让他的指令延误了时间,而且渡水的高丽士兵也消耗了不少体力,骤然遇到敌骑,各个方寸大乱,指令也未能好好执行,直至齐军逼近,仍没有稳固好阵线。

“彼为高丽之军?真叫吾失望!”

骑在先头的统领武居常冷哼一声,他备受至尊看重,但才能平庸,在府中诸将里表现不是很好,这让他尤为自责,既不明白至尊为何对自己倍加期待,又希望能回报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