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道义(1 / 2)

“那咱们就为大齐的将来,议议事情吧。”

首先呈上的,是关于荆州的战事。这一年的王琳活跃异常,或者找个更具体的原因:由于齐、周都专注于内务,各自都在处理新主登基的事情,将舞台让给了南方二国。

齐国作为最强之国,正在新君平定内患,平稳掌权的过程里,整个国家宛如沉睡的雄狮,这种时候千万不能打扰,否则就要承受清醒的雄狮之怒了。

但齐国的扩张又不能不扼制,那么作为齐国狗腿的王琳,就成为了周陈共同的目标——没有《三国演义》,就亲自表演三国志。

原先历史上的560年,王琳已经被打败,带着残部投奔齐国,孙瑒降陈,陈国得到郢州等长江中游之地,与周国和西梁对峙;八月中旬,周将贺若敦率领部众一万进犯武陵,陈国武州刺史吴明彻退回巴陵,而后陈太尉侯瑱兵逼湘州,与贺若敦交战,之后到九月,周军还要调集大军继续逼近。

但现在王琳还在,而且在高殷的命令下,高涣与慕容俨阻止了他和陈军的决战,或者说送人头行为,这就使得荆州东南部与长江中游都在王琳的治下,像是一根铁刺,扎走了萧詧、扎在陈国与周国之间。

这导致历史上针锋相对的周陈双方,反而同时对这不该存在的第四国发起攻击,王琳腹背受敌,岌岌可危。

“又是来求援兵的啊。”高殷轻叹一声,收起奏表,“卿等意见如何?”

齐国诸臣讨论起来,对于至尊在二月时对南国的战事干预,他们倒没有太多的反对。齐人向来是不重视南方的,也不希望王琳和陈国哪一方做大,像现在保持均势最符合齐国的利益,所以至尊的干涉无可指摘;

但既然做出了干预,表达了自己对王琳这个残梁政权的控制权,那在附庸国受难时,也要表现出自己作为宗主国的担当,否则人家凭什么跟你混?没准王琳头脑一发热,直接投周或跟陈和解,齐国反而失去了一颗重要棋子。

因此诸臣的意见倒是很明确:应当出兵援助王琳,理由也非常符合齐国的战略需要。

高长恭出列:“启奏至尊。臣以为,王琳受命朝廷,镇守郢湘,今克复荆州,为至尊守御疆场,掣肘敌国,其功实不可没。今周陈二国合兵来犯,王琳孤军难支。出于道义,我大齐应当施以援手;以国利观之,坐视其败,则周陈既除肘腋之患,必更定盟修好,合力谋我。且南朝正统,若尽归陈氏,恐非国家之福。”

高长恭除了当任天策上将,还领五兵尚书之职,相当于齐国国防部长,要等到隋代才改名为兵部尚书。

原先的五兵尚书是崔昂,和高德政、杨愔、魏收并列天保年间四位最受信用的汉人大臣,高洋还曾指着崔昂、尉瑾、司马子瑞三人对高殷说“此是国家柱石,汝宜记之”。

但他年少时与杨愔不和,还和杨愔的政敌高德政是中表亲戚,历史上高洋杀死了高德政,因此在自己驾崩前曾让崔昂兼任尚书右仆射的职务,作为高德政的下位代替,但现在的时间里高德政未死,崔昂也就没被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