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场“势均力敌”、“两败俱伤”的血战,三族联军的高层得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结论:
这股异界人族的最高端战力,不过如此。其最强者只是一个新晋七阶,虽凭借悍勇和装备能勉强与我等一战,但底蕴不足,此次虽未斩杀,却也将其重创,短期内不足为虑。其整体实力,虽凭借诡异城墙和顽强意志能固守,但尚不具备主动威胁我等的实力。只需调集更多大军,辅以足够的六阶高手和战争器械,进行长期围困和消耗,必能将其最终磨死。不必惊动王庭,派遣更高级别的强者前来。
而这个结论,正是嬴政、夜玄和白起等人,通过精妙的表演和惨烈的牺牲,所竭力营造的,也是大秦最需要的——宝贵的战略发展时间。
夕阳如血,映照着残破不堪、血迹斑斑却依旧巍然屹立的百里城墙,那面玄黑色的“秦”字大旗,虽然布满创痕,却依旧在硝烟中傲然挺立,宣告着这场艰苦卓绝的防御战的胜利,以及一个新时代在鲜血与牺牲中的艰难开启。
震天的喊杀声终于彻底平息,取而代之的,是笼罩在百里城墙内外的、死一般的寂静,以及那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的、浓重到令人作呕的血腥气。
战争的账目被残酷地清点出来。
三族联军近六十万大军,在迷踪林海损失近十万,在两日的攻城战中,尤其是在“陨石天降”的洗礼下,再次付出了超过三十万生命的代价,最终能跟随败军撤退的,已不足二十万,可谓是元气大伤,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而大秦一方,付出的代价同样惨重到令人窒息。四十万英勇的大秦锐士,永远倒在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战损竟达到了恐怖的一比一。
这个数字,如同一块万钧巨石,压在每一位幸存者的心头。若非凭借系统奖励的百里坚城、英灵殿与决斗之王的强悍加成、夜玄带回的海量资源以及超大型元晶矿脉源源不断的能量支持,恐怕在第一天的猛攻下,防线就已崩溃。毕竟三族士兵整体高于大秦士兵一个阶位。能做到初战不破城,就已经很完美了。
若城墙被破,异族铁蹄将一马平川,深入大秦腹地,那将是真正的灭顶之灾。这,便是提前开启神圣壁垒,直面狂风暴雨所必须承受的代价,也是浴火重生必须抓住的机遇。
经此一役,“大秦”之名,以其铁血与坚韧,首次深深烙印在此界生灵的心中。溃败的三族联军,残部退至迷踪林海边缘,心有余悸地望着那片吞噬了他们无数同胞性命的迷雾。他们不敢再轻易进入,转而开始伐木取石,就地构筑营垒、挖掘壕沟,建立了一条漫长的封锁线,意图将大秦彻底困死在迷踪林海之内。他们不知道那城墙之后,大秦的疆域究竟有多广阔,但他们下定决心,绝不能让这个心腹大患再得到发展,必须将其牢牢锁死,等待后方更多的兵力与更强的统帅到来。
期间,联军派出的侦察小队也严密监视着黎明城的动向。结果让他们既失望又无可奈何——黎明城四门紧闭,防御森严,没有任何人员外出,更没有一丝一毫支援大秦的迹象。城头依旧挂着那面“严守中立”的旗帜。尽管格罗姆等人心中憋闷,很想找个借口将这个“不识时务”的人族城池收拾一顿,但眼下新败,兵力折损严重,高端战力带伤,若再强行攻打经营多年、防御不弱的黎明城,必然要付出更大代价,甚至可能给龟缩不出的大秦以可乘之机。况且,黎明城此番“恪守中立”,也确实让他们找不到发难的完美借口。最终,只能悻悻作罢,将全部精力用于封锁大秦。
大秦境内,胜利的喜悦被巨大的悲伤彻底淹没。
没有人欢呼,没有人庆祝。空气中弥漫着硝烟、血污和无声的哽咽。幸存的将士们拖着疲惫伤残的身躯,默默地清理着战场,收敛着同伴的遗体。
一个更加沉重的事实摆在面前:四十万牺牲的将士,最终能找回的完整尸骨,仅有二十余万。其余近二十万英烈,已在城墙启动“汲魂愈城”能力时,与敌人的尸骸一同化为了最精纯的元气,融入了这道他们誓死守护的壁垒之中,与之永存。
这并非所愿,却是战时无奈而必然的选择。他们的血肉与灵魂,已与城墙融为一体,成为了守护身后家园最坚固的基石。
而那找回的二十余万具烈士遗骸,被小心翼翼地清洗、整理,换上干净的衣物(若无完整衣物,则以洁净的白布覆盖),然后由同袍们抬着,组成了一眼望不到头的沉默队伍,向着咸阳宫附近一片早已选定、背靠青山、面朝沃土的广阔土地行进。
那里,将建成大秦于此界的第一座英烈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