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城皇宫的御书房内,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铺着明黄色锦缎的书案上。书案上堆叠着各地呈递的奏折,华夏王陈国豪正低头批阅,眉头微蹙——近来南境异动频繁,他心中始终悬着一块石头。
“启禀陛下!康城急报!王子殿下派来的信差已抵达宫外,呈递密信!”侍卫长躬身进入御书房,手中捧着一个密封的木盒,木盒上盖着陈胜的私印,印泥鲜红,显然是加急密件。
陈国豪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急切,连忙说道:“快呈上来!”
侍卫长快步上前,将木盒放在书案上。陈国豪亲手打开木盒,取出里面的密信,展开信纸,快速浏览。信中详细说明南境周勤拒绝赔偿、东境派三万援军相助,以及陈胜计划攻打祥阳城、请求朝廷调兵支援的事宜。
随着阅读,陈国豪的脸色渐渐变得凝重,手指紧紧攥着信纸,指节泛白。待看完最后一句“恳请父王速调兵力,助儿臣拿下祥阳城,平定南境”,他猛地将信纸拍在书案上,语气坚定:“南境欺人太甚!东境助纣为虐!传朕旨意,召六部大臣、军事部正副团长、锦衣卫指挥使、衙役部部长即刻前来御书房议事!”
“遵旨!”侍卫长躬身应道,转身快步离去,传令的声音很快传遍皇宫。
半个时辰后,御书房内已聚集了一众重臣。宣传部部长陈文亮身着青色官袍,神态沉稳;军事部正团长陈武身披黑色铠甲,腰悬长剑,气势凛然;后勤部部长汪洋、制造司司长李老四、行政司司长陈林之、军事部副团长杨元广、锦衣卫指挥使陈剑、衙役部部长秦海也依次站立,每个人都神色严肃,等待着陈国豪的命令。
陈国豪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众人,语气沉重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诸位爱卿,方才接到陈胜从康城发来的密信,南境周勤不仅拒绝赔偿康城之战的损失,还向东境求援,东境王周昊已答应派三万大军相助。陈胜计划攻打祥阳城,需朝廷调兵支援。朕决定,启动战时预案,举全国之力,迎战南境与东境联军!”
众臣齐声应道:“臣等遵旨!愿为陛下分忧,为华夏国效力!”
陈国豪点了点头,开始逐一部署任务:“陈文亮!”
“臣在!”陈文亮上前一步,躬身应道。
“你负责起草开战宣告,张贴在全国各城的告示栏上。”陈国豪语气郑重,“要向百姓说清楚,是南境无故偷袭康城,欲屠戮我国百姓、烧杀抢掠,咱们是被迫迎战!还要强调‘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安抚民心,让百姓知道,朝廷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仗,不会让他们受战乱之苦!”
陈文亮躬身道:“臣遵旨!臣定当写好开战宣告,用词恳切,既显战事紧迫性,又稳百姓之心,绝不让恐慌蔓延!”
“陈武!”陈国豪转向军事部正团长。
“臣在!”陈武挺直腰板,高声应道。
“你挑选一万两千名精锐士兵,两日后从华夏城出发,开拔康城,听候陈胜调遣。”陈国豪语气坚定,“出发前,务必做好士兵的动员与训练,让将士们明白此战的意义,提振士气!另外,带上足够的诸葛连弩、精钢铠甲与震天雷,确保前线武器充足!”
陈武躬身应道:“臣遵旨!臣定当挑选精锐,带足武器,两日后准时出发,绝不延误战机!”
“汪洋!”陈国豪看向后勤部部长。
“臣在!”汪洋躬身应道。
“你负责粮草、物资的筹备与运输,按一万两千士兵三月的规模准备。”陈国豪说道,“在汉河沿岸设置三个补给站,分别在永夏寨、安城、宁城,方便军队运输物资。另外,优先保障前线的粮草供应,不得出现短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是打赢仗的关键!”
汪洋躬身道:“臣遵旨!臣会让人清点国库粮草,两日内便可筹备完毕,补给站的选址与建设也会即刻安排,确保前线粮草无忧!”
“李老四!”陈国豪转向制造司司长。
“臣在!”李老四连忙应道。
“你负责加快诸葛连弩、精钢铠甲、石灰弹、震天雷等武器的生产,按一万两千士兵的需求补充武器。”陈国豪说道,“组织五十名顶尖工匠,随陈武的军队前往康城,协助修复武器,保障战时武器供应。记住,武器质量是重中之重,绝不能偷工减料!”
李老四躬身道:“臣遵旨!材料都是充足的,臣会下令制造司全员加班,两日内生产诸葛连弩两百架、精钢铠甲五百套、震天雷三百个、石灰弹一千个,确保前线武器充足!工匠也会即刻准备,随军队前往康城!”
“陈林之!”陈国豪看向行政司司长。
“臣在!”陈林之躬身应道。
“你负责全国的钱粮调配,保障军队的军饷供应,同时稳定国内的生产秩序。”陈国豪说道,“组织各地官员,协助宣传部做好动员工作,号召青壮参军,但也要注意分寸,避免过度征兵影响农田耕种——‘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不能因战事耽误百姓生计!”
陈林之躬身道:“臣遵旨!臣会让人统计全国钱粮,确保军饷按时发放,同时会派人巡查各地农田,组织百姓互助耕种,不让生产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