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基因暗码:血色螺旋 > 第512章 铁窗下的淬炼

第512章 铁窗下的淬炼(1 / 1)

省第一监狱内,时间的流逝仿佛具有了不同的质地。自鲍玉佳(安徽淮南)那石破天惊的公开忏悔后,监区内弥漫的那种压抑、猜忌、暗流涌动的氛围,似乎被撕开了一个口子,虽然远未达到晴空万里,但一种新的可能性开始在废墟中悄然萌发。然而,真正的转变绝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经历反复的淬炼与考验。

鲍玉佳本人成为了一个奇异的存在。他不再是那个完全封闭的孤岛,也不再是短暂爆发的火山。他的沉默变得更加深沉,却透着一股令人安定的力量。他依旧专注于劳作,但不再仅仅是为了麻木自己。他开始偶尔、极其简短地回应他人的必要交流,尤其是关于技术操作的问题。他对魏超(新城场站油料股)的关照变得更加自然和坚定,像一个沉默的守护者。其他犯人看他的眼神,混杂着敬畏、不解,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依赖。他无意中,成为了某种道德参照物。

魏超的状态进入了缓慢而关键的恢复期。鲍玉佳那不顾一切的道歉,像一道强光,穿透了他认知的迷雾,让他模糊地意识到“打人是不对的”并且“有人为此感到非常抱歉”。这种认知,结合鲍玉佳持续的、无声的庇护,为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他惊惧发作的次数明显减少,虽然依旧反应迟钝,但眼神中多了些许活泛的气息。一次,在沈舟(浙江嘉定)教他认字时,他居然磕绊地指着“对不起”三个字,抬头看了看沈舟。这个微小的举动,让沈舟愣了很久。

张帅帅(陕西靖康)和沈舟的转变进入了更务实的阶段。张帅帅的减刑申请被正式提交,他一边焦急等待,一边更加卖力地劳动,仿佛想用汗水洗刷所有过往。沈舟则将其“精明”全部用在了正面途径上,他不仅帮助魏超,还主动协助管教干部整理学习资料,成了文化课的小助手。他们的动机或许仍残留杂质,但行为已牢固地锚定在积极轨道上。

然而,淬炼必然伴随痛苦的回火。

孙鹏飞(石家庄)虽被彻底孤立,但其代表的阴影并未完全散去。那几个曾追随他、在二次围殴中活跃的犯人(包括危暐(Vcd)(福州)),受到了严厉惩戒,调往其他监区。此举虽净化了环境,但也意味着这些未能得到有效矫治的“病毒”被扩散到了其他地方,留下了隐患。

更大的考验来自于内部。鲍玉佳的挺身而出,无形中抬高了对“勇气”和“责任”的期望值。当监区内再出现小的摩擦或争执时,部分犯人会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向鲍玉佳,仿佛期待他再次站出来“主持公道”。这种无形的压力,对鲍玉佳而言是一种新的、他不擅长应对的负担。他本能地回避这种角色,这又让少数人产生了微妙的失望情绪,甚至私下有“看来也只是管一次”的窃窃私语。

同时,那股曾被压制的“软性控制”势力,虽然不敢再公然拉帮结派,但其思维模式仍在。他们开始尝试更精细的“情感投资”和“道德绑架”,比如对鲍玉佳表示过度的“关心”或“敬佩”,试图以更隐蔽的方式施加影响。

监狱管理层敏锐地洞察着这些细微的变化。他们知道,鲍玉佳的榜样力量巨大,但不能让其承受不可承受之重,更不能让“勇于承担责任”变成一种新的道德压力。

他们采取了更精细的措施:

去个人英雄主义,强调制度保障:反复向犯人强调,维护秩序、报告问题、寻求公正,首要和最终的依靠是监狱管理制度和管教干部,而非任何个人。鼓励所有人,而非特定个人,在能力范围内互相提醒、帮助。

强化个体心理建设:加强对所有犯人的个体心理辅导,尤其是帮助像鲍玉佳这样的人学习如何应对压力、如何拒绝不当期望,培养其心理韧性。

创建多元价值认可体系:大力表彰各种形式的积极表现——劳动能手、学习进步、遵守纪律、乐于助人(无论大小)——让每个努力改变的个体都能看到价值,避免形成单一的“英雄”崇拜。

林建奇在审阅近期报告时批示:“‘鲍玉佳现象’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激发正气;用不好,可能催生新的不平衡甚至伪善。我们的工作要点在于:颂扬勇气,但绝不强求每个人都成为英雄;保护善念,但更要构建一个让普通人也能安心向善、并因其微小努力而获得肯定的环境。”

高墙之内,淬炼仍在继续。

鲍玉佳在学习如何与自己的“名声”和平共处,学习在保持善良的同时,守护自己的边界。

魏超在缓慢地重新拼接他对世界的认知。

张帅帅和沈舟在希望与焦虑中等待未来。

大多数犯人在感受着氛围改善的同时,也在学习如何作为一个独立的、有尊严的个体,而非依附于任何势力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