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这一场讨论验证会议,高凯他们这一些高层,可是抽出了大半天的时间。
为的就是想要听到最全面的准备工作,和可行性的数据。
上面几个问题,确定下来之后,三个各个领域的总工程师,又开始讨论起其他问题。
“如果说地质结构是骨架,那么生态循环系统,就是地下方舟的血液。”
伊娃站起身,将一份“地下生态循环系统设计方案”投射到墙壁上。
方案的核心是一个闭环系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人类和动物呼吸。
人类和动物的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人类和动物的排泄物,经过处理后,转化为植物生长所需的肥料。
水资源在系统中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
“5100万人每天需要多少氧气?”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成年人每天需要0.75公斤氧气,儿童0.5公斤。”
“按照人口结构估算,全国每天的氧气需求量,约为3.5万吨。”
伊娃报出一组精确的数据,然后继续往下说。
“要产生这么多氧气,需要的植物光合作用面积,约为1000平方公里。”
“如果采用传统的平面种植,农业生产层需要1000平方公里的面积。”
“但我们可以采用垂直农场技术,将种植面积压缩到200平方公里,这完全在我们的空间预算之内。”
紧跟着,她切换出垂直农场的设计图。
“农业生产层,将采用三层垂直种植架,每层高度5米,种植架之间预留2米的通道,方便农业机械作业。”
“种植的农作物主要选择速生、高产、高氧气转化率的品种。”
“比如生菜、菠菜、油菜等叶菜类蔬菜,这些蔬菜的生长周期只有20-30天,一年可以收获12-15季。”
“同时种植土豆、红薯、豆类等粮食作物,这些作物的根系发达,能更好地吸收肥料,生长周期约90天,一年收获4季。”
听到这里,列维举手提出了疑问。
“地下没有阳光,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光照如何解决?”
“传统的白炽灯能耗太高,LEd灯的光谱是否能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这是我们前期准备要重点攻克的技术难题之一。”
伊娃解释道。
“我们已经与战国国家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合作,研发出了全光谱LEd植物生长灯。”
“这种LEd灯的光谱与太阳光完全一致,蓝光和红光的比例经过优化,能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能耗却只有白炽灯的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