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凯的计划,初步得到了他们两个人的认同。
三个人达成共识之后,又商量了一些细节,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方案。
通过秘书的安排,将会在明天抽出时间,开始在大会上进行讨论和拍板。
商量完这件事情之后,按照今天的行程安排。
他们三个人以及一些重要的高层,要一起前往基辅深壤计划的总部,听取这项项目相关工程师的汇报。
基辅深壤计划,是高凯提出来的一个地下200米的生存方舟工程。
一个小时之后,参加今天听取汇报的高层车队,来到了基辅市第聂伯河沿岸的一栋不起眼的灰色建筑里。
此时在这一栋建筑的三楼会议室,窗帘拉得严严实实,只留下投影仪发出的冷光,在墙壁上投下战国的地形三维图。
地图上,红色的危机区域如同蔓延的铁锈,从东部顿巴斯一直延伸到南部赫尔松。
而蓝色的圆点,在地图上均匀分布,每一个圆点都标注着“潜在深层避难所入口”。
会议室中央的椭圆形会议桌旁,三个工程师围坐在一起。
桌上散落着地质勘探报告、生态循环系统设计图,和人口容量测算表,咖啡杯已经凉透,烟灰缸里堆满了烟蒂。
所有战国的高层人员,都在另一间会议室里面,通过会议室的扩音器,听着他们三个人的讨论。
窗外,远处的天空偶尔闪过微弱的火光,那是城郊防空演习的信号,却让这间密闭的会议室里,弥漫着愈发沉重的紧迫感。
对于高凯他们的到来,除了总工程师之外,其他两个人并不知道。
这也是总工程师,前几天递交上去的报告,然后才有了今天这一场旁听会议。
高凯的提议,是想要听到最真实的数据,无需跟这一些工程师碰面。
这样子做,才能够听到最真实的进度和最真实的数据。
他的提议,得到了众人的认可,所以才会有现如今的这一出。
“列维,你确定200米深度是安全阈值?”
说话的是伊娃·彼得罗娃,她是战国国家生态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
一头干练的金发束在脑后,手指划过桌上的地质剖面图,指甲在“花岗岩岩层”的标注处轻轻敲击。
坐在她对面的列维·沃斯科波耶夫抬了抬眼镜,这位年过五十的地质工程师,脸上布满细纹,眼神却异常坚定。
他推过来一份厚厚的报告,封面印着“第聂伯地质构造深层探测结果”。
“伊娃,我们花了六个月时间,对全国12个核心区域进行了钻井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