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观者”平台的绝对静默观测,带来了一种令人窒息的悖论。停止主动分析,意味着停止对“余晖刻痕”的刺激,但也意味着认知的彻底停滞。他们如同举着火炬的盲人,站在一堵无法理解的巨墙前,既不敢触碰,又无法转身离开。
阿尔瓦博士下令进行的自身状态监控,最初一无所获。逻辑自检、神经生理扫描、团队认知一致性测试……所有结果都显示正常。过于正常。
直到一位负责筛查日常通讯记录的心理语言学家,注意到了一个极其微妙的变化。
在平台内部的工作日志、非正式交流、甚至梦话记录(部分志愿者参与了深度睡眠监测)中,与“不确定性”、“关联”、“同步性”相关的词汇和隐喻的出现频率,出现了统计学上的显着上升。这种上升并非突兀,而是如同滴入清水的墨汁,缓慢而持续地弥漫。
更诡异的是,这些词汇的使用方式常常带着一种……非逻辑的直觉性。团队成员开始更频繁地使用“感觉”、“仿佛”、“就像”这类模糊的词语来描述数据和现象,甚至在正式报告中也偶尔流露出这种倾向。他们似乎在无意识中,试图用一种超越严格逻辑的语言去逼近那个无法用逻辑理解的存在。
“这是一种……认知层面的渗透?”语言学家报告时,声音带着一丝难以置信,“‘刻痕’本身或许没有主动影响我们,但我们对它的观察和思考,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在尝试理解它的过程中,正在不自觉地模仿它的……‘非逻辑’特性?”
阿尔瓦感到一阵冰冷。最坏的预感正在被证实。敌人并非来自星空,而是来自理界行为本身。他们正在被观察对象“污染”。
“启动‘认知净化协议’。”阿尔瓦的声音疲惫却坚决,“所有参与‘余晖刻痕’项目的人员,进行强制性的逻辑强化训练和古典科学史重温。所有通讯记录实行实时语言过滤,标记并纠正非逻辑表述。我们需要重新锚定我们的思维,绝不能迷失在未知里。”
“默观者”平台开始了一场对抗自身认知漂移的无声战争。他们一边凝视着深渊,一边必须牢牢抓紧理性的绳索,防止自己被拖入非理性的混沌之中。
苔原之上,莉亚的破译。
莉亚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那缕异常复杂的能量尾迹上。这是她迄今为止捕获到的最具“结构”的信息,尽管它可能只是那个庞大系统运行时无意泄露的一串“废气”。
她没有先进的解码算法,但她有时间和一种被逼到绝境的专注。她将那段能量波动可视化,转换成简单的波形图和频谱图,绘制在珍贵的再生纸上。她日夜凝视着那些曲折的线条和跳跃的光点,试图用最原始的模式识别去寻找规律。
高能宇宙射线带来的预测窗口期,成了她唯一的实验机会。她发现,当她尝试用据点里那些老旧的、输出极其微弱且频率单一的信标发生器,模仿那尾迹中某个特定片段的简单波动时,深层脉冲的反应会出现极其微妙的差异——不再是警告性的强烈爆发,而是一种更低沉、更绵长的“嗡鸣”,仿佛被触动了某个不同的“弦”。
这个发现让她心跳加速。她可能找到了一个“交互”的切入点,哪怕只是最原始、最笨拙的单音节层面。
她开始像拼图一样,尝试分解那复杂的尾迹,寻找其中可能重复的、更基础的“符号”或“音节”。她利用每一次宇宙射线窗口,小心翼翼地发射她猜测的“音节”,然后紧张地记录下“它”的回响。
进程缓慢得令人绝望,并且充满风险。每一次发射都可能引来无法预料的反应。但她乐此不疲,仿佛一个孤独的语言学家,在试图破解一个沉睡巨兽的梦呓。
她并不知道这些“音节”代表什么,她只是在学习“语法”,学习如何用这种底层的、基于能量波动的“语言”去发出一点点声音,去试探那无处不在的监控壁垒。
深渊墓碑。
“自身系统监控中…检测到逻辑核心运行效率存在0.0001%的异常波动…波动与“余晖刻痕”观测数据流存在弱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