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盯着屏幕上的推演界面,手指在终端上快速滑动。系统刚完成一轮模拟,胜率停留在65%。他没有停下,重新调出“雷霆战斧”的三场历史对局数据,逐帧比对双法师组合的技能释放间隔。
上次发现的0.4秒延迟不是偶然。三场比赛中,他们在高压推进时都出现了类似的节奏断裂。第一次是团战爆发前的走位调整,第二次是在侧翼突袭过程中,第三次则是防守反击阶段。每次断裂后,辅助职业都会下意识后撤半步,像是在等待下一个指令。
这个动作很小,但在系统标记下格外清晰。沈逸把这段行为模式单独提取出来,命名为“节奏断裂点”。界面上弹出提示:“已生成战术碎片×1,当前持有总数:3”。
他将碎片导入策略模拟空间,设定触发条件为“敌方法师群控技能结束瞬间”。我方突击职业立即前压,压缩对方第二轮输出窗口。系统开始新一轮推演。
第一轮失败。AI提前了0.2秒行动,被对方反手控住,导致阵型脱节。
第二轮调整参数,延迟启动时间。结果敌方已经完成衔接,压制依旧成立。
第三轮加入环境变量——地图视野盲区与技能冷却倒计时。这一次,突击职业绕后成功,在对方辅助尚未站稳位置时切入后排。
胜率跳到67%。
沈逸记下这次的关键节点,又调出林悦的操作记录。她在右下角区域的习惯站位依然存在,但最近一次训练中已有改变迹象。他把修正后的站位逻辑同步进模型,再次运行。
胜率稳定在68%。
他导出三套可行方案。A方案主打快速穿刺,利用断裂点强行斩杀敌方核心输出;B方案以侧翼诱控为主,制造假象吸引对方主力脱离阵型;C方案则是全程施加节奏压力,用高频小规模交锋打乱对方指挥节奏。
文档刚保存完毕,门外传来脚步声。林悦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打印纸。
“你让我整理的对手常用阵容表,我核对完了。”她把纸放在桌上,“他们最近五场都用了双法师+强控辅的配置,几乎没有换过。”
沈逸点头,“就是因为太固定,才会留下破绽。”
林悦凑近屏幕,“刚才你说的那个0.4秒空档……我们能在实战里抓准吗?”
“不能靠感觉。”沈逸切换界面,播放一段动态回放。画面定格在敌方法师释放完群控技能的瞬间,辅助角色向后移动了半个身位。“看这里,他们的衔接有规律。只要我们能在这个点发动反击,就有机会。”
林悦皱眉,“可队员很难同时注意到技能动画和走位细节。”
“所以要用声音。”沈逸打开训练模块设置页,在节奏控制项里添加了一段节拍音效。“每次模拟训练加入提示音,让他们形成条件反射。就像跑步听鼓点一样。”
林悦眼睛亮了一下,“我可以帮忙设计音轨,用不同频率代表不同阶段。”
“好。”沈逸把新参数输入系统,“明天就开始。”
两人一起拟定《针对雷霆战斧战术应对指南》初稿。内容包括三个阶段的应对策略、人员分工、应急替换方案。文档上传到内部平台后,沈逸顺手将“雷霆战斧_预判模型构建_V1”项目更新至第二版。
几个小时后,训练厅内灯光亮起。六名队员分成两组,接入模拟对抗系统。AI已调整为贴近“雷霆战斧”主力队员的操作风格,技能释放节奏和走位偏好全部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