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贤“武力调停”的决策,如同在滚沸的油锅中泼入一瓢冷水,瞬间在华南军政体系内部引发了剧烈的反应,但也以惊人的效率转化为实际行动。
一种混合着忧虑、兴奋与历史使命感的复杂情绪,在各级指挥机构中弥漫开来。
舆论机器当仁不让的率先开动。
几乎是在秘密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岭南日报》便在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止内战以救苍生,御外侮方为根本——吁请各方立即停火谈判》的社论。
社论以悲天悯人的笔触,详细描述了内战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痛斥“兄弟阋墙”之愚,疾呼“外患当前,岂可自毁长城!”
文章虽未直接指责金陵,但字里行间将内战持续的责任,隐隐指向了拒绝妥协的金陵政府。
紧接着,华南控制下的各大电台、报纸纷纷跟进,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浪。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救救孩子,救救山河”等口号开始出现在羊州、福城等城市的街头集会中,甚至有一些胆大的学生团体,打出了“请华南出兵,救民水火!”的横幅。
这股舆论风暴,迅速越过边界,向内陆蔓延,极大地鼓舞了厌战民众的士气,也给金陵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外交渠道上亦是暗流涌动。
叶怀瑾麾下的外情人员,通过秘密渠道,向英美驻羊州、沪市的领事馆传递了华南方面的意思。
持续的内战可能导致华国陷入彻底无政府状态,为赤化或扶桑进一步渗透提供可乘之机,严重威胁远东和平与各国在华的商业利益。
华南出于维护地区稳定和自身安全的考虑,不得不考虑采取必要措施以促成和平。
这些信息措辞谨慎,但暗示了军事干预的可能性,意在试探列强反应,并争取其默许或中立。
果不其然,英美等国对此心情复杂。
他们既不希望看到一个Gc党力量坐大的华国,也对蒋瑞元政府的效率和顽固感到不满,更担忧扶桑可能卷土重来趁火打劫。
华南的强势介入,虽然打破了现有平衡,但若能迅速结束混乱,维持一个表面统一,且与西方保持联系的华国,似乎也符合他们的利益。
因此,回应多是含糊的“关注局势”、“呼吁各方克制”,并未出现强烈的反对声音,这为邓贤的计划提供了宝贵的国际空间。
军事部署则如一张拉满的弓,蓄势待发。
总参谋部灯火通明,林晨武亲自挂帅,依据邓贤的意图,制定了代号为“止戈”的详细军事行动计划。
核心目标是:以强大的机动兵力,快速切入湘赣边界的核心战区,这里是国众党军围攻苏区的主战场,战斗最为激烈,影响也最大。
被选定执行此次任务的,是华南陆军真正的精锐——北进兵团。
这支部队在北方战场上历经淬炼,装备精良,士气高昂,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对国内其他军队的心理优势。
一支规模空前的“调停部队”迅速组建起来,总兵力达到八个师,包括:
第2师(张吉惟部)、第4师(萧剑锋部)这两个装甲力量雄厚的王牌师作为突击矛头。
第1师(李先忆部)、第3师(谢彦文部)等经验丰富的机械化步兵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