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的陷落,如同一记丧钟,在江户的上空凄厉地敲响。
这座被誉为朝国王城的城市,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它的失守,不仅意味着日军在朝国北部的防御体系彻底崩溃,更沉重打击了扶桑国内残存的最后一丝战争意志。
江户的街头,昔日狂热的“祈战死”标语早已被斑驳的厌战传单所覆盖。
物资配给越来越严格,米缸见底的家庭越来越多,街头因饥饿而倒毙的惨剧时有发生。
工厂因缺乏原料而停工,商店货架空空如也。
战争的残酷后果,终于毫无遮掩地降临到普通扶桑民众的头上。
一种弥漫着绝望、怨恨和迷茫的情绪,取代了最初的军国主义狂热。
位于江户中心的天皇居所,也称皇居,深处,御前会议的气氛已经在此刻降到了冰点。
主战派将领们虽然依旧嘴硬,叫嚣着“本土决战”、“宁为玉碎”,但声音已不复以往的响亮和高亢。
因为他们的手中已无多少可用的筹码。
海军报告,燃油储备只够联合舰队进行最后一次象征性的出击;陆军哀叹,新征召的士兵连像样的步枪都无法配齐;内阁官员则面无表情地陈述着财政即将破产、社会秩序濒临崩溃的残酷现实。
迪宫天皇身穿戎装,神态之中尽显疲惫地坐在御座上,听着臣下们近乎绝望的汇报。
他知道,那个自他祖父明至天皇以来,历经数代人奋斗构建起的“大扶桑帝国”的幻梦,已经到了醒来的时刻,而醒来面对的,将是无比残酷的现实。
“诸卿……!”
天皇开口,声音微弱而沙哑。
“朕……深知将士用命,臣民劳苦。然……时局至此,若再执意孤行,恐……国将不国……”
他没有再说下去,但意思已经再明白不过。
天皇的明确表态,成为了压垮主战派的最后一根稻草。
尽管仍有少数少壮派军官在暗地里密谋,试图发动政变阻止屈辱的投降,但大多数高层将领和政客,已经接受了战败的事实。
现在的问题,不再是打不打,而是如何尽可能体面地结束战争,保住所谓的“国体”(天皇制)。
日内瓦,谈判会场。
日方代表松本忠雄的精神几乎已经崩溃。
他连续接到国内发来的措辞越来越严厉、语气越来越绝望的指示,要求他“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停火”,甚至暗示可以在核心条款上做出重大让步,只要能够保住天皇地位和避免盟军(指华南军)登陆扶桑本土。
当顾维华再次将修改后(细节更具体,但原则丝毫未变)的协定草案推到松本面前时,松本的双手颤抖着,几乎拿不住那几张轻飘飘却又重如千钧的纸。
“顾……顾先生……!”
已经尽力在谈判中争取后的松本,嗓音如同破锣,早已没了先前的盛气。
“关于……第二条,领土归还……我方……原则上……可以接受……”
这句话仿佛用尽了他全身的力气,说完之后,他整个人都瘫软在了椅子上,额头上渗出细密的冷汗。
会场内也陷入一片寂静,所有日方代表的脸上都写满了屈辱和灰败。
顾维华心中波澜涌动,但脸上依旧保持着外交官的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