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寻求和谈的意愿,最初并非是直接传递给华南或金陵方面,而是通过某些中立国的外交渠道,极其隐晦地向国际社会释放出试探性的信号。
这既是为了保留颜面,也是希望能引入列强调解,以期获得更有利的条件。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
华南军在战场上的辉煌胜利,彻底改变了列强对华夏的观感,也打破了远东的力量平衡。
雾都,唐宁街十号。大英首相与外交大臣、殖民大臣进行着紧急磋商。
“先生们,扶桑人的求和信号,你们怎么看?”
大英首相嘴里叼着根雪茄,他神色凝重眉头紧锁。
“这已经毫无疑问了,扶桑在华国北方已经彻底失败了。”
外交大臣首先开口,并分析道:“华南的邓贤,展现出了令人震惊的军事实力和工业潜力。一个强大、统一且可能对西方抱有戒心的华国,并不符合我们的利益。但此刻,我们若明显偏袒扶桑,必将激怒华南,损害我们在华,尤其是在华南地区的巨大商业利益。”
殖民大臣听完也是忧心忡忡的开口。
“更重要的是,扶桑的战败,其在远东的殖民体系必然崩溃,这可能会刺激我们在印国和马来亚等地的殖民地……还可能会产生不好的联想。”
最终,在经过细致评估后,大英政府的态度趋向于谨慎中立和有限的进行调停,核心是确保其在华利益不受损害,并观察局势发展。
华盛盾,白堡。
美丽国政府的考量则更为复杂。
一方面,他们乐见扶桑这个太平洋地区的潜在竞争对手被削弱;另一方面,他们也担心一个过于强大的华国会挑战其在太平洋的利益和门户开放政策。
同时,美丽国国内强大的孤立主义情绪,也使得政府不愿过度卷入远东事务。
最终美丽国的初步态度是:支持停战,希望恢复远东和平与商业正常化,但对具体条款持开放态度,并暗中留意与华南方面建立直接联系的可能性。
花都、熊城、莫斯城……等各大国的外交官们都在紧张地分析着局势,调整着自己的远东政策。
最终一个共识在各国之间逐渐形成:这场战争的结局,已经主要由战场上的胜负决定,外交斡旋的空间有限。而华夏方面的代表,显然是以华南的邓贤为主导。
就在列强们还在犹豫、观望之时,邓贤做出了一个极具魄力且象征意义巨大的决定。
邓贤并未等待各国列强们所谓的调停,也未与金陵方面的蒋瑞元政府过多磋商(仅进行了礼节性通报),而是直接以“华南三省联合委员会暨北上抗日联军总司令部”的名义,通过公开广播和外交照会,向扶桑政府发出了态度强硬、条件明确的谈判邀请!
广播电波穿越重洋,将华夏的声音清晰地传遍了世界:
“……日军侵我河山,屠我同胞,罪恶滔天,罄竹难书!今我华南、东北抗日军民,浴血奋战,已光复辽南,重创敌寇!然,为免生灵继续涂炭,为促东亚早日和平,我方愿与日方进行停战谈判。”
“谈判之基础,不容置疑,唯有以下一条:扶桑帝国必须无条件承认其对华侵略之全部罪责,并立即、完全、永久性地归还自假午战争以来所侵占之一切华国领土,包括但不限于聊东半岛、琉球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鹏湖列岛等!”
“此乃恢复和平之唯一前提,亦为四万五千万华夏同胞之共同意志!勿谓言之不预也!”
这份公开声明,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了扶桑的脸上,也让全世界为之哗然!
对于华南方面提出的无条件归还所有侵占领土!其中还包括琉球!
这对扶桑来说,是自明治维新以来,从未遭受过的、近乎屈辱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