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贤这一手敌后登陆,不仅解了柳河桥之围,更将他从之前有心抗日,无力整合的尴尬境地中解放了出来。
“少帅!还等什么?华南的兄弟部队已经在鬼子背后插了一刀!我们几十万大军,难道还要在这里看热闹吗?”
傅宜生再次代表各路将领前来请命,这一次,他的腰杆挺得笔直,底气十足。
其他将领也纷纷附和,再无之前的迟疑和推诿。
邓贤用辉煌的战绩证明了日军并非不可战胜,也证明了华南军拥有主导战局的能力。
此刻,加入这场由华南军主导的战略反攻,不仅政治正确,更似乎预示着能够分享胜利的荣光与果实。
到了现在的张双喜也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了。
“好!”
他霍然起身,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将领,即刻起,北上抗日联军前敌总指挥部正式行使职权!我命令!”
所有将领起身肃立听令。
“以晋绥军第三十五军、滇军先遣支队为左路先锋,沿北宁线向锦州、绥中方向攻击前进!”
“以原西北军各部及热河义勇军为中路,向朝阳、阜新方向推进,策应左右两路!”
“其余各部,依次梯次开进!”
“所有部队,务必奋勇杀敌,相互策应,不得保存实力,贻误战机!后勤补给,由总指挥部统一协调,优先保障前线!”
命令一下,整个华北为之震动。
被压抑已久的抗日洪流,终于冲破了最后的阻碍,如同决堤的江河,汹涌出关!
娘子关、古北口、山海关……一道道雄关要隘,见证了前所未有的景象。
穿着各色军装、扛着各式武器(从汉阳造、晋造步枪到老旧的毛瑟1888)、士气却异常高昂的部队,形成一股股铁流,浩浩荡荡地向北开拔。
虽然装备依旧杂乱,指挥协同仍需磨合,但那股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气势,足以撼天动地。
铁路线上,军列汽笛长鸣,满载士兵和物资。
公路上,步兵、骑兵、驮马队、辎重车,绵延数十里,尘土飞扬。
与之前零星、迟缓的北上不同,这一次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武装力量(除蒋瑞元嫡系外)的大规模、成建制的出动。
这一历史性的场面,通过各国记者和华南情报人员的镜头与笔墨,迅速传遍世界。
它向扶桑,也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日,至此才真正形成了统一的意志和力量!
誓要夺回那丢失已旧的尊严!
而点燃这最后一把火,并将各方力量初步凝聚起来的,正是来自南方的那位深谋远虑的统帅——邓贤,以及他那支战功赫赫、理念超前的军队。
战争的主动权,在道义和实力的双重加持下,正不可逆转地向华夏一方倾斜。
然而,扶桑这台深陷军国主义狂热的战争机器,绝不会坐以待毙,更凶猛的反扑,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