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辽南平原,热浪与硝烟混合,酝酿着一场更大的风暴。
日军援兵,如同嗜血的蝗群,终于汇聚到了柳河桥前线。
关东军司令部精心策划的辽南反击作战,也即将拉开序幕。
日军方面,投入的兵力空前雄厚:
其核心主力:第二师团(经过休整补充,仍保留骨干)、第十九师团(驻朝军主力,齐装满员)。
配属加强部队:独立野战重炮兵第三旅团(下辖两个150榴弹炮联队),独立战车第一中队(九五式、八九式坦克共十五辆),独立速射炮第一、第二大队(九四式37速射炮共四十门),以及工兵、辎重等辅助部队。
总指挥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大将亲自坐镇旅顺遥控,前线还由第二师团长长谷部照信中将统一指挥。
长谷部照信汲取了上次惨败的教训,不再贸然使用装甲部队正面突击,而是采取了更为谨慎,也更为残酷的逐点剥皮战术。
清晨,天色微亮,薄雾尚未散尽。
轰!轰!轰!轰!
如同平地惊雷,日军独立野战重炮兵旅团的数十门150榴弹炮率先发出了怒吼!
紧接着,第二、第十九师团所属的75山野炮、105榴弹炮也加入了合唱。
刹那间,整个虎贲师防线被一片炽烈的火海和浓密的黑烟所覆盖。
大地在剧烈颤抖,仿佛发生了持续不断的地震,巨大的爆炸声浪冲击着耳膜,灼热的气浪裹挟着弹片和碎石四处飞溅。
日军炮击的猛烈程度,远超以往。
他们不再追求对单一目标的精确打击,而是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无差别面积覆盖,意图用绝对的火力密度,将虎贲师的前沿工事、通讯线路、雷场乃至士兵的意志,彻底摧毁。
“炮击!隐蔽!”
各级军官和士官的声音通过电话线或嘶吼,传达到每一个掩体。
虎贲师的士兵们早已蜷缩在加深加固的防炮洞和交通壕内,捂着耳朵,张着嘴,以减少超压对身体的伤害。
剧烈的震动使得泥土簌簌落下,偶尔有掩体被直接命中,里面的士兵瞬间便与工事一同化为齑粉。
炮火开始向纵深延伸,重点照顾疑似炮兵阵地和指挥所区域。
“第一道防线通讯中断!”
“三号支撑点报告,部分战壕被毁,伤亡情况正在统计!”
“反坦克炮阵地三被近失弹波及,一门炮受损!”
指挥部内,李天霞听着不断传来的报告,面色冷峻。
日军的炮火准备强度在他的预料之中,但亲身感受,依然能体会到其毁灭性的力量。
“命令师属炮兵团,暂不还击!保存实力!前沿观察所,给我死死盯住日军步兵和坦克的集结地!”
李天霞沉声下令。他的炮兵数量和质量占优,但弹药补给线漫长,必须用在刀刃上。
炮击终于渐渐停歇,阵地上弥漫着刺鼻的硝烟和尘土,呛得人喘不过气。
士兵们抖落身上的泥土,迅速进入战斗位置。
眼前的世界仿佛被犁过一遍,满目疮痍,许多伪装良好的工事被掀翻,铁丝网被炸得七零八落。
就在这时,日军的进攻开始了。
没有想象中的坦克集群冲锋,取而代之的是分散的、小股步兵在九四式37速射炮和九二式步兵炮的直瞄火力掩护下,呈散兵线,利用弹坑和地形,小心翼翼地向虎贲师前沿阵地渗透。
他们的战术目的很明确:清除障碍,探测火力点,为后续主力进攻打开通道。
“注意!鬼子步兵上来了!距离五百米!机枪手,听我命令!”
一名虎贲师的连长压低声音,透过战壕边缘的观察缝紧盯着前方。
日军的歪把子轻机枪和十一年式曲射步兵炮(掷弹筒)开始零星射击,压制可疑的火力点。
“打!”
随着一声令下,虎贲师的阵地上瞬间爆发出凶猛而精准的火力!
“哒哒哒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