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3月的羊城,晨曦微露,珠江上薄雾氤氲。
羊州绥靖公署内,邓贤揉了揉布满血丝的双眼,将最后一份文件批阅完毕。
通宵的工作让他感到疲惫,但更沉重的是心中的思虑——南北和谈虽已开启,但前路依然迷雾重重。
大帅,天快亮了,您休息一下吧。
贴身侍卫长李正轻声劝道,说着他还为邓贤披上一件外衣。
邓贤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肩颈开口道:准备一身便服,我出去走走。
李正会意点头,没有多问。
他深知这位长官的习惯——每当重大决策前后,总喜欢独自到市井中走走,感受民间气息。
很快,他拿来一套普通的灰色长衫和布鞋。
换装后的邓贤仿佛变了个人,褪去了统帅的威严,更像是一位普通的文人学者。
只有那双锐利的眼睛,依然透着洞察世事的智慧。
最近局势动荡,要不要多带些人守卫您?
李正有些担忧的开口提议道。
不用!老规矩,你远远跟着就好。
邓贤整理着衣襟说道:不要惊动旁人。
清晨的羊城街道刚刚苏醒,早点摊的炊烟袅袅升起,报童奔跑着叫卖最新报纸。
邓贤漫步在熟悉的街道上,感受着这座城市的脉搏。经过数年建设,羊城已初具现代都市雏形,但街巷间仍保留着浓郁的市井气息。
他走向那个常去的米粉摊。摊主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汉,姓陈,在这里摆摊已有二十年。
见到邓贤,陈老汉露出淳朴的笑容:先生,还是老样子?
是的,劳烦陈伯了。
邓贤在简陋的木桌旁坐下,语气平和。
李正则在不远处的茶摊坐下,要了杯清茶,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邓贤所在的方向。
这是邓贤立下的规矩——他微服出访时,侍卫只能远距离护卫,不得打扰他与民众的自然交流。
邓贤拿起桌上的报纸,头条正是关于金陵和谈的报道。
各方代表争论不休,协议执行困难重重。他轻轻叹息,深知统一之路漫漫。
就在这时,一个身材高大、面容清癯的青中年人在他对面坐下。
李正看后顿时紧张起来,手不自觉按在腰间的配枪上。
但见来人气质儒雅,不像歹徒,才稍稍放松警惕。
老板,一碗米粉,多放些辣子。
他开口就是一股浓重的相南口音,但这却让邓贤心中一震——这口音既熟悉又陌生,唤醒了他深藏的记忆。
邓贤抬头望去,只见来人约莫三十四五岁年纪,长发中分,目光炯炯有神,虽衣着朴素,但气度不凡。
刹那间,邓贤神情恍惚,仿佛穿越了时空——眼前之人,正是青年时期的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