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北方的吴子玉和苏国方面,也或多或少听到了风声,对邓贤突然获得的外援感到惊疑不定,各自调整着对南方的策略。
外部暗流汹涌,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
郑文君的突然空降及其掌握的巨额资金、技术资源,虽然解决了大问题,但也不可避免地触动了一些原有官僚体系和军队系统的利益。
一些原本掌握项目审批和资金分配权的部门,权力被经济计划委员会和郑文君带来的专业团队大大削弱,心生不满。
部分军队将领则认为,如此庞大的资金,应该优先用于扩军备战,而不是大部分投入看似见效慢的工业建设,私下颇有微词。
甚至有人暗中非议郑文君其人来路不明,手握重金,恐成尾大不掉之势,提醒邓贤要有所防范。
这些微妙的情绪和议论,虽然暂时不敢摆上台面,但像潜流一样在体系内蔓延。
邓贤对此有所察觉,他一方面坚决支持郑文君和马寅初的工作,强力推进新计划,另一方面则通过情报系统和陈念和,密切关注着内部的动态,防范于未然。
在这场巨大的变革中,军属大院的氛围也悄然变化。
男人们更加忙碌,回家的次数更少,但带回来的消息却越来越令人振奋。
夫人们虽然依旧抱怨,但言语中也多了几分自豪和对未来更好的期待。
吴恩栗收到了邓贤一封稍长的信,信中难得地透露了几分喜悦和信心。
提到:“海外故人归来,带来巨大助力,建设可大大加速,未来可期。”
并嘱咐她:“保重身体,教育好孩子,将来之中国,必有他们大展拳脚之天地。”
这封信让她安心了许多,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孩子们的教育中。
邓启华、邓姝宁、邓启明兄妹,在子弟学校中,隐隐成了孩子们的中心。
不仅因为父亲的身份,更因为他们偶尔能从母亲那里听到一些关于巨大工厂、新机器、国家未来的模糊而令人神往的词汇,让他们在同伴的攀比中,拥有了一种超越父辈官职的、更令人憧憬的谈资。
郑文君的归来,像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激化了内外的矛盾。
邓贤站在风暴眼,既要推动这艘加速的巨轮破浪前行,又要时刻警惕来自水下和船内的暗礁与裂隙。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