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瓶颈,依然是人才!
周慕云拿着长长的技术清单,眉头紧锁:“大帅,各位,图纸和设备是有了,但能看懂、能吃透、能把这些技术真正落地的人,太少了!尤其是高级工程师和熟练至极的技术工人!我们现有的力量,光是完成原有计划就已经捉襟见肘,现在规模突然扩大数倍…人手严重不足!”
马寅初也补充道:“管理如此庞大的资金流和项目群,也需要大量的高级项目管理人才和财务人才,我们同样极度缺乏。”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郑文君。
郑文君推了推眼镜,沉吟道:“我在美国这些年,也网络了一批华人工程师和留学生,大约有百余人,都是各领域的专业人才。我可以立刻发电报,动员他们尽快回国效力。相信以国内现在的发展势头和报效祖国的情怀,大部分人应该愿意回来。”
“太好了!”
邓贤听后立刻拍板,决定道:“这件事由文君你全权负责!给他们最好的待遇!家属安置、子女教育,公署全部解决!要快!”
“但是,这仍然不够。”
郑文君话锋一转,开口继续说道:“对于顶尖的专家,尤其是某些特殊领域的权威,恐怕需要大帅您亲自出面,以更高的规格和诚意邀请。甚至…对于一些非华裔的顶尖人才,或许也可以考虑…”
邓贤目光一凝:“你的意思是…引进外国专家?”
“是的!”
郑文君点头回应,同时开口解释道:“尤其是在德意志国。目前德意志国经济萧条,很多一流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失业或待遇很低。我们可以通过商业合作、高薪聘请的方式,吸引他们来华工作一段时间,帮助我们攻克技术难关,同时培养我们的人才。当然,这需要周密的计划和严格的安全审查。”
会议室内出现了一些争论。引进洋人,尤其是德意志国人,引进的这些人他们军事技术的背景多少有点复杂,会不会导致技术泄露?安全如何保障?
邓贤在听到这些议论后,沉思良久,果断决定道:“可以试点进行!成立一个外国专家局,由文君和怀瑾共同负责。严格筛选领域,优先聘用在民用和基础工业领域的人才,严格控制接触范围,加强安保和反谍措施。用几年时间,换来技术的飞跃和人才的成长,值得冒险!”
一场规模空前的人才争夺战,就此拉开序幕。
郑文君利用其海外商业网络,向全球,特别是美丽国和欧罗巴的华人精英发出召唤。
同时,秘密的猎头团队也开始向德意志国、捷克等国的失业工程师伸出橄榄枝。
羊州、椰城、椹川等地,迅速新建起了一批规格更高的专家公寓和国际学校。
优厚的薪酬、巨大的事业平台、以及报效祖国的热情,形成一股强大的吸引力。
许多抱着怀疑态度回国的华人专家,一下船就被直接接到建设中的椹川工业区或龙渊基地。
当他们看到高耸的炼塔、轰鸣的机床、以及那些他们只在国外期刊上见过的设备图纸时,所有的疑虑都化为了激动和投身其中的热血。
“这里…这里真的在发生奇迹!”
一个麻省理工回来的材料学博士看着椹川钢厂的火红铁水,想起当年出国前那个腐朽的朝廷,他此刻热泪盈眶的说道。
资金的洪流和技术的种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注入南华国这片渴望发展的土地。
而邓贤,这位总设计师,正以惊人的魄力,推动着这场工业革命的车轮疯狂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