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重生后贵人步步生莲(五十一)
原本摩拳擦掌等着给大皇子后院塞人的臣子们傻眼了。
早在大皇子一家子被万岁爷召回京中时,哪怕再迟钝的人都察觉到皇上要将大皇子当作储君培养了,就算大皇子没有被明面上册封为皇太子,那也得是皇上亲笔写下册立储君的圣旨,藏于??匣,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的隐形储君。
待帝王驾崩,大皇子就能凭借这立储密旨登基为帝。
这跟正式册封、昭告天下的皇太子有何区别,都是大清江山未来的君主。
也因此,没有哪个不意图攀附皇家富贵的臣子不打着投靠大皇子的主意。
比起大皇子在朝廷上的建树——一个老早就去盛京的人没有这方面的建树,大皇子基本上跟那些臣子没有联系。
或者说是大皇子在被皇上放弃的那日,早就有不少臣子自发自觉跟大皇子断开联系了,当时有谁能想到大皇子会有今天的造化。
当时都怕跟大皇子往来多了,被万岁爷记在心里,万岁爷大权在握,容不得底下臣子结党营私,哪怕是根本不存在的事情,可万岁爷最是容易弓影浮杯,臣子们做过最大胆的事情不过是支持有着嫡子身份的七皇子。
因此目睹京城这二十来年变化的臣子们悔之晚矣,大皇子从前就活得形同孤臣,现在皇上将他视作唯一的继承人,大皇子就更用不着拉拢各方势力。
因此大皇子后院便是他们唯一能打的主意了。
大皇子嫡福晋原先便是妾,后来阴差阳错成了妻也改变不了她原先妾的身份,不管是宗亲还是臣子,都一致认为大皇子嫡福晋的出身实在太低了,不足以让天下人信服。
尤其是他们在朝廷上说起大皇子嫡福晋原先只是汉人,即便擡旗了也改变不了柏佳氏原先是汉人的身份,每个人都这样确信。
也因此,他们信誓旦旦觉得给大皇子嫡福晋一个太子侧妃的身份便是柏佳氏一族求而不得的好身份了。
皇上当时没发话,就更让他们谈得兴起了,将柏佳氏一族祖上干过什么缺德事,祖上是什么泥腿子出身,以及柏佳氏一族祖上不曾跟满蒙贵族通婚过等在他们眼里算是污点的东西都扒出来了。
就怕皇帝动了将大福晋封做皇太子妃的念头。
也怕他们蠢蠢欲动想往大皇子后院塞人的心愿无法实现。
要说他们家的女儿,贤良淑德秀外慧中温婉端庄……最重要的是,出身有迹可循,都是名门望族,大姓出身,祖上不知出了多少为朝效力的族人。
他们女儿不说配得上太子妃身份,最起码也是配得上太子侧妃身份的——
这种情况下的册封皇太子,便是皇帝选无可选的唯一人选,太子侧妃是必然的后宫高位了,大皇子也不是不能生的,万一他们的女儿生下一儿半女,哪一个不比皇长孙和皇次孙的血脉纯正。
大臣们陷入一头热的激动中,为了避免自己好高骛远,就只一心一意将大福晋嫡妻的身份拉下来,只有这样,以后的事情才好说。
不然以皇长孙和皇次孙嫡子的出身,哪怕他们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法动摇这两个皇子的身份地位。
只有将皇长孙和皇次孙的嫡子身份拉下来,他们女儿不管是当正妃还是侧妃,生下来的子嗣都能跟这皇长孙和皇次孙拼一拼——
就算没法生,若是作为长辈的身份,怎么样都能给两位皇孙安插房中人吧,两位皇孙现在可能生了。
只是皇帝册封皇太子和太子妃的圣旨下达,好些人的念想都落空了。
而且他们也没道理可讲,毕竟朝廷又不是他们的一言堂,皇帝决定的事,他们无一人敢违背。
哪怕说着大福晋出身难堪,但大福晋确实是两个皇孙的生母,并且是大皇子的发妻,贬妻为妾这种事说多了,哪怕方方面面关乎自己的利益,在事情已经定下的时候,他们还死缠烂打,这脸都不用要了。
谁让大皇子和万岁爷都没有贬妻为妾的心思,万岁爷更没有让大皇子纳妾的心思,至于大皇子本人,那就更不用多说了,从前纳的妾是大福晋,后面娶的妻是大福晋,妾和妻都是柏佳氏,这辈子怕是没有改变心意的时候了。
……
在册封储君的圣旨昭告天下后,兰箐箐册封为皇太子妃便是半年之后的事情了。
这半年里发生的事情还挺多的,绵德后院的完颜侧福晋生下一女,为二格格馨兰,王格格又生下一女,为三格格珂兰。
绵恩后院被帝王安排进两个妾室,戴佳氏和黄氏。
在之后两年,两位皇孙后院便始终是那些子嗣了。
绵德的子嗣是嫡福晋伊尔根觉罗氏所出的大阿哥奕纯、格格王氏所出的大格格瑞兰和三格格珂兰,以及侧福晋完颜氏所出的二格格馨兰。
而轮到绵恩,就只有侧福晋尤佳氏所出的大阿哥奕绍和嫡福晋富察氏所出的二阿哥奕绂。
这曾孙子和曾孙女的数量一致平衡。
在绵德和绵恩后院无所出的这两年里,皇帝又暗地心急了。
兰箐箐便由着他急,绵德和绵恩自从回京后,各方各面的事就顺理成章由皇帝接手了,她这个孩子生母也只是有个生母名义,实则根本无法干涉到两儿子的事。
但皇帝给了她太子妃的身份,这种操心子嗣的事情交给皇上来做又何妨,连皇后这样看似稳坐钓鱼台的后宫之主,也是暗地里将绵德绵恩的后院事都掌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