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当二凤崽遇上始皇爹 > 第109章 陛下,此事不妥! 糟了,怎么不疼?……

第109章 陛下,此事不妥! 糟了,怎么不疼?……(1 / 2)

第109章陛下,此事不妥!糟了,怎么不疼?……

第110章

有了这么多来自王族女子的证词证物,做贼心虚的列国宗室们纵便想拼死狡辩,也抵不住秦国狱牢的审讯手段。

更别提,那些以迅雷之势闯进他们府中大肆搜查的秦国卫尉军,又从各处隐蔽的暗格密道中,翻出了多少要命的书信和兵器物证!

正所谓,当人们在屋梁上看到一只硕鼠时,床底柜间还不知藏着多少只硕鼠——

逆贼也是如此。

秦国君臣原以为,那些王族女子招供出来的信息,已经足够令人震惊不已了。

没想到除了这一回的阴谋,那些看似臣服的赵魏宗亲和公卿,竟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暗中织出了一张巨大的阴谋密网,做好了联手向秦国发难的准备。也许不是现在,但一定是将来的某一天。

秦始皇怒不可遏,下令掘地三尺继续往深处查,不许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而且,不光要查迁来咸阳的二十万户宗亲豪族,还要连留在六国故地的豪强公卿一起查!

随着挖出的证据越来越多,被牵扯到的列国宗亲也越来越多。

而在接下来的数月时间里,咸阳城的空气中,不时就会漂浮起一阵淡淡的血腥气。

一有空就会跑去菜市口观刑的咸阳民众,对此并不惊慌害怕。

相反,每回他们一闻到血腥气,就知道又有想造反谋杀陛下的五国白眼狼被行刑了,都会暗暗在心头拍手叫好。

杀得好啊!

这么多年了,朝廷终于宣布修整兵戈,不再征兵上战场了,大伙家中的壮劳力,也终于能整年整年地留在家中帮忙了。

那帮五国白眼狼虽然亡了国,可他们的财富,他们过的日子,哪个不比自己这些黎民黔首松活得多?

乱世才刚刚结束,那帮享受着华服美食的龟孙子,就又想挑起战火了?如此祸害生民,确实该死!

总之,这一趟,秦国以顺应民意的正义之名,杀了无数妄图谋逆的列国宗亲公卿,得到了大量失去主人的肥沃封地。

而那些因为胆小怕事、没沾染密谋之事而侥幸逃过一劫、整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五国宗亲公卿,生怕这趟天子一怒,将会伏尸百万。

万一秦始皇杀光了那些人,心头还是不解恨,岂不是,就能趁机给他们网罗些罪名,把他们这些剩下的“五国余孽”拿来填补窟窿?

救命啊!

虽然封地是他们最大的财富来源,但细细盘算下来,他们手中除了土地以外的钱财,其实养活全族两辈子都够了,那么,首先这辈子能顺利活到寿终正寝才是最重要的啊!

在这样担惊受怕的恐慌之下,那些宗亲公卿们开始不约而同地,天天往咸阳往章台宫写奏章,哭着喊着恳求秦君收下他们的封地,语气真诚坚决得令人实在不忍心拒绝。

到了这时,他们往日最重视的封地,反而成了急于抛出去的烫手山芋。

秦始皇二十一年,在他们的一再上书恳请下,秦始皇嬴政只得“勉为其难”地,答应了接收他们的封地。

至此,在这片偌大的中原疆土之上,六国王公贵族不再拥有故国的土地,天下田地尽归秦。

这也意味着,秦国完成了对列国贵族最重要的一步财产清算。

....

五月,秦始皇在咸阳宫设宴,犒赏为此忙碌了数月的朝臣们,并下令,以酒肉赏赐全体卫尉军。

宴席间觥筹交错,丝竹管乐声中,文武大臣一片乐融融。

御史大夫王绾端着金樽浅酌,目光却频频停留在参宴的诸公子们身上。

一眨眼,长公子就已满十三岁了。

这样的年纪,若是放在列国公子的身上,早就得到君王赐下的大片封地了。

可自从商君变法后,以军功赐爵赐地的秦国,已在国中各地广泛施行郡县制。

这也就意味着,秦国,不再有生而分封的王族子弟。

宗室族人,可以从百年前沿袭下来的那些封地里,年年分取税赋维持日常开支。

可他们若是想要更进一步,想获得更大的新封地,就只能从战场、朝务或是农耕匠术等方面,设法为朝廷先立下功劳。

换句话说,不管是长公子,还是殿中的诸公子,别看他们如今身份尊贵,能与天子朝臣共聚一堂。

可是等他们成年搬出王宫后,要是未能给朝廷立下寸息之功,这一生,恐怕就只能在陛下的内帑补贴之下,安安分分当个富贵的庶民了。

这样一来,形势对诸公子们无甚好处,对他们这些朝臣而言,也无甚好处。

这时,有大臣借着手中金樽宽袖的遮掩,暗暗朝王绾使眼色。

王绾暗叹一口气,命人往金樽续满酒,在心头再次斟酌着言辞。

他知道,接下来的话,陛下必然很不爱听。

上一趟君王下诏在全国施行郡县制时,他恰好被派去三川郡处理急务,堪堪错过了最佳的劝谏时机。

但不管怎么说,身为世代根植于秦国的关中贵族,身为被列国客卿一再挤压权力空间的本土官员....于公于私,这话,他这御史大夫都非说不可。

而他也想好了,如果劝谏陛下在全国实行分封制,必会遭到对方果断的拒绝,但如果只在几个偏远的国家施行,则还有成功之机。

好在此刻殿中气氛极好,想来,陛下听了也不太会生气吧?

打定主意后,王绾双手举着金樽站了起来,笑道,

“臣为陛下贺,恭喜陛下尽得六国之地,从此,天下再无异姓爵侯与陛下共享疆土!”

说着,他恭敬出列上前为秦始皇祝酒。

秦始皇神色颇愉悦,举樽与王绾遥遥一祝,说起了场面话来。

坐在他身旁不被允许喝酒、只能捧着一杯蜜水啜饮的李世民,面色却一下就凝重起来。

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虽迟必到啊。

果然,他这念头刚刚落下,就听到王绾笑语吟吟道,

“陛下,如今诸侯初破,天下初定,而燕齐楚之地太过偏远,虽有朝廷设置的郡守管理城池,但毕竟交通不便,往来传送公文急报需耗时巨多....

臣以为,如今我大秦从三国宗室公卿的手中,收来了更为广袤的土地,郡县长官难免无暇顾及,不若分封诸位公子填之,如此一来,三国之地皆是陛下的子孙,则偏地可安,天子亦可垂拱而治天下矣!”

陈平闻言目光倏地锋利起来,脑中飞快闪过一个念头:

他们这是想趁机分散太子的权力吧?

张良也垂眸沉思起来。

若按常理而论,燕齐楚三地确实太过偏远,秦国虽施行了百年的郡县制,但从未管理过如此遥远而广阔的疆域。

到时,郡县官吏会不会趁着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够及时,瞒着朝廷做些什么胆大妄为的事情来,谁也不敢保证。

这种情况下,分封陛下的亲子为诸王,前去镇守三国之地,确实是一个更优的选择。

可是这样一来,直接归属陛下管辖的疆域就大大减少了,而驻守各地的诸王,往后若是生出想与太子夺位的野心,行事可就便利多了....

殿上的秦始皇听了王绾之言,原本带着笑意的目光蓦地一寒,然后,下意识先朝身旁的李世民看了过去。

有人竟想把本该属于世民的土地分给其他孩子,他担心世民会伤心。

正端着蜜水沉思的李世民,一下就察觉到父亲关心的视线,忙擡头朝君王粲然一笑。

他也在思考,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问题。

以他前世能看到的例子,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以雷霆手段把郡县制推广到了山东六国,并没有在偏远地区分封诸王。

这种强干弱枝的政策,固然能为秦国朝廷调动最多的资源和凝聚力。

可等胡亥即位后,由于缺乏各地诸王的制掣,仅仅一个赵高,就能利用宠臣的身份篡位乱政。

从这个角度看来,郡县制是有弊端的。

然而,等到汉初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开始大肆分封刘姓诸王,结果又怎么样呢?

文景两代君王绞尽脑汁想削藩,而野心勃勃的诸王们,则想效仿西周诸侯,取代坐镇长安的天子,于是发动了七王之乱。

这样看来,分封制也有弊端。

所以,曹魏谋得了汉家天下后,又再一次废分封而行州郡,却迎来了司马氏的专权篡位。

好吧,等上位的司马氏吸取了教训,重新把分封制视若圭臬,又被八王之乱折腾得基业尽毁、戎狄进犯,让中原陷入生灵涂炭之中.....

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君权与臣权、皇权与藩权的权衡拉扯,前世的他也为之而困扰过。

他甚至在贞观十一年,还打算以世袭刺史的名义试探朝臣,下诏要在关东之地分封李元景和长孙无忌等三十多位亲王大臣——

除去诸如想借此削弱关陇世家影响力的考虑,最主要是在为大唐遥远的将来考虑。

他知道历朝历代皆有终结之日,但若将来,子孙中真出现了不可胜任者,以致朝纲混乱,与其让赵高司马氏那般的权臣取而代之,还不如让分封的李姓子孙打进长安来,多少也能为大唐再续几年国祚。

当然了,这次试探也在满朝文武的激烈反对下夭折了,他并没有亲身体验过分封制的利弊.....

既然在已知的历朝实践中,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输赢,并没有孰高孰低之分,那么,这一世,他选择坚定追随父亲的脚步走。

他知道,秦始皇对加强君权的执念有多深,他绝不会把刚收回来的六国之地分出去,让秦君的权力四分五裂。

他也知道,世异则事异。

在这个并无世家盘根错节、干扰朝堂决策的时代,在宗亲势力早被代代秦君、打压得一蹶不振的秦国,在施行了百年商鞅酷法、吏治清明高效的朝廷,秦君的威望之深,想来,也足以震慑那些偏远之地的郡县官吏。

退一万步说,他是秦国的第二代君王,就算郡县制在一个统一大国的施行过程中,会出现种种弊端,他也有足够多的时间去改进它。

而有自己的支持,父亲一定会很高兴的。

秦始皇见孩子目光澄澈,笑容明朗,显然并未因为王绾的这个提议而伤心,遂放下了心来。

他转头把目光淡淡看向了王绾,又在对上王绾满是期待的目光后,立刻把目光转向了殿中诸人,

“王御史的建议,诸卿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