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阿父,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太子为什么……
第49章
回去的路上,李世民提出,想顺道去他的栎阳封地看看。
秦王爽快允了。
两千户虽不多,也能先让孩子练练手,世民总是要亲自去看看管管的。
但浩浩荡荡的队伍在途径一个村落时,李世民立刻就被道旁割稻的农人吸引了,坚持要下车去看看。
秦王当然拗不过这孩子。
你不同意,他就能叽叽喳喳像只小云雀一样在你耳边吵个不停,吵得你还要反过来担心他把嗓子吵哑了。
他只得冷脸下令停车,抱着孩子走了下来。
秦国的农人老实又本分,纵便听到了滚滚的车轮马蹄声,也无一人敢擡头去围观贵人,依然埋头持刀在田间忙碌着。
只有得了蒙毅通传的里正,在得知君王亲临后,吓得一路小跑着来拜礼。
李世民从父亲怀抱中跳下来,跑到田埂旁观察了一会儿,指着那些被割完的稻桩好奇问道,
“这些稻桩,为何全都留了半尺的高度?”
他前世经常视察农耕,知道水稻收割时,农人通常会一刀割到底,以方便犁地准备春耕,还从未见过这么奇怪的稻桩。
这位里正不过是认识些字的乡里老者,本身也没见过什么世面,听贵人这么一问,顿时面色大变,立刻请示要去把罪魁祸首带来解释。
李世民诧异,
“什么罪魁祸首?”
里正忙告诉他,今年春耕时,村里来了一家弃地逃灾的流民。
从商君变法开始,秦国就展开了争夺劳动力的农战,是很鼓励郡县接收六国流民开荒的。
所以里正并未赶跑他们,而是带对方前去登记户籍,又分了一百亩荒地给他们。
没想到,那个叫陈伯的户主尤擅农耕,许多乡邻按他的法子悄悄积肥掐芽,村里今年的收成竟真比往年好了些,大伙愈发信服此人。
等到了如今秋收割稻时,陈伯又劝大家留个半尺高的桩。
他说这些稻桩,接下来还会再抽芽结一回穗,虽然产量比不上第一趟,但多少也能再收点粮食。
这世道,农人把粮食看得跟命一样宝贵,里正想着反正也没什么损失,就同意按他说的试试。
可现在他见小太子这般提问,一下就慌了神,只以为自己此举闯了什么大祸,或是误中了魏人的诡计,当然就把陈伯称作“罪魁祸首”了。
李世民一听对方误会了,忙温声安抚了几句,解释说他只是很好奇这个法子,希望能请那位陈伯来帮忙解解惑。
里正这才暗松一口气,心情轻快应下后,转身就想去寻人。
“等一下!”李世民咀嚼着“陈伯”这个名字,突然想到了一个重要问题,
“里正,那位陈伯是从何处逃灾而来的?他家中还有些什么人?”
秦王一听这稻桩还能再长一茬,立马就带着官员,走到田埂一侧细细打量它们,这会儿不由目光疑惑地看了一眼孩子。
小家伙又在打什么主意?
里正也不懂小太子为何会这般关心陈伯,但他立刻转身回来,恭敬道,
“禀太子,陈伯一家是从魏国的阳武郡逃来的,家中只有三口人,除了他的妻,还有一个仲弟。”
李世民听到这里,已经完全能断定心头的猜测了,便笑眯眯把里正打发走了。
陈伯,魏国阳武郡人,家中只有妻子和仲弟...
不出意外的话,陈伯那个仲弟,就是西汉那位以贫困出身而登顶相位的大才,陈平。
虽然历朝以来,常有人诟病陈平擅长阴谋、奸诈狠辣,但李世民用人,向来用的是他们的长处。
在他看来——
在整个秦末楚汉争霸时期,有两个人是最擅长节省战争成本的,他们总能用最小的投入,为刘邦算计出最大的收获。
而这两个人,一个是韩信,另一个就是陈平。
李世民前世打仗时,本就喜欢用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来解决对手,自然舍不得放过陈平这个专业人才。
而且,此人聪慧又圆滑,在楚汉阵营时,都以担任情报机密要职起家,还是做间者的一把好手。
秦国若能早早把他收入觳中,没准能在灭六国之战中派上大用...
他想着将会省下来的军粮辎重,笑得弯起了眼睛。
秦王命官员先测量记录这稻桩的高度,走来抱起他,
“你方才打听那陈伯的家人做什么?”
李世民当然不能说,因为他知道陈伯的弟弟是个大才啦。
他只能找了个完美的借口,
“孩儿想着,要是陈伯这法子真有用,就把他们一家迁进我的封地当做赏赐,所以就随口问问。”
日头还是很晒,秦王抱着孩子走到树荫下,命人取水来喂他,
“如果此人真能借着这一截稻桩,让它凭空再长出一茬粮食,乃是对我秦国农耕有大功之事,到时寡人自会赏他,哪需要你一个孩子来操心。”
玉碗遮住了李世民的小脸,只剩下一双乌黑的机灵眼睛露在外面,他大口大口喝着清凉的水,思索着,等会要用什么借口见一见陈平。
他把空碗递给宫人,笑嘻嘻抱着秦王撒娇,
“我偏偏就要操心!孩儿的封地只收一成税赋,如果阿父肯让他们自己选,人家肯定会选我这个太子的赏赐。”
秦王没好气地睥他,
“又来了,你这个头虽小,口气倒一向不小。”
李世民起身比划了一下,得意叉起小腰,
“我的个头已经长得够快了,等着吧,十八岁就比你还高!”
李斯笑眯眯附和道,
“太子和长公子的个头,在同龄孩童中确实算高的,这也是王上的功劳。”
韩非也温雅附和道,
“太子所言有理,民皆趋利。去岁旱情,三晋之地尤为严重,正因秦国有利可图,他们才会抛下故土,逃来秦国开荒...太子封地确实更吸引庶民投靠。”
李斯迅速瞄了一眼君王的脸色,果真没生气。
唉,人比人真是没法比,他与韩非虽同为荀子门生,但谁让人家出名甚早,是王上放在心尖尖上的人呢?
太子这种在危险边缘蹦跶的话,除了韩非,还有谁敢接?
哪知,他这念头还没落下,就听到一贯特立独行的张苍开口道,
“太子言之有理,阳武郡正是臣的家乡,此地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年秋收之时,庶民除了缴纳朝廷税赋,还要再交半成的收成给郡中四大望族,我张氏就在其中...”
他的上司治粟内史拼命朝他使眼色,张苍却继续无所畏惧道,
“其他时候倒能忍一忍,听说去年这场旱灾下来,郡中已经逃跑了两成庶民...秦国田赋高,太子的封地少了五成税赋,他们肯定会选太子。”
话音一落,场面骤时安静下来,众臣交换眼神后,飞快垂下了眼睛。
自揭家族黑幕、暗讽秦国税多、公然顶撞君王...自从王上亲政后,还真没见过这么莽的!
李斯不动声色,悄悄离张苍远了一步。
李世民擡起一只小手扶额,假装遮挡着太阳。
难怪史书上,张苍在秦朝当官犯了罪,到刘邦手下当官又犯了罪...
师兄,你真的很勇啊你知道吗!
秦王似笑非笑看了看张苍,目光又扫过李斯,最后定格在李世民身上,
“怎么,今天你们荀门三师兄弟,要对寡人三堂会审了?”
无辜躺枪的李斯,道心又碎了一次——
王上,臣,只是如实夸赞您的孩子长得高啊,所谓伴君如伴虎,莫不如是了吧?
他只得抢先一步请罪道,
“臣知罪,还请王上责罚!”
李世民暗暗腹诽,明明是荀门四师兄弟,还有个韩非呢,你一个秦王竟能偏心偏成这样,哼!
现在可不是计较这个的时候,他用软乎乎的小脸贴了贴父亲,
“阿父,这事全是孩儿的错,师兄他们只是顺口接了几句,绝没有旁的意思啊...”
自己刚才不过是随口一说,韩非接话也就算了,没想到还有张苍这勇猛的神来之笔,场面简直像极了荀子门生在当众挑衅君王的权威....
秦王摸着他的脑袋,含笑看向李斯,
“爱卿何错之有?寡人方才不过是戏谑之言,不必介怀于心。”
李斯急忙一脸感激谢恩,暗忖着,哪有什么戏谑之言,王上分明是在借机敲打众人——
有些话,太子说得,韩非说得,其他人就别跟着凑热闹了!
但毫无疑问的是,有了君王这句宽宏大度的场面话,众臣紧张的心绪顿时就放松了下来。
片刻后,里正带着一高一矮两个男子匆匆赶来,待看清高些那个的身姿容貌后,众人纷纷露出了惊艳的眼神。
连秦王也忍不住出声感叹道,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没想到在这山野村落之间,竟有如此玉树临风的翩翩少年。”(1)
李世民两眼放光看着对方,来人不过十六七岁,身上虽然穿着补丁麻衣,容貌气质却半点不输出身贵族之家的张良。
如此相貌,再辅以如此气度,必是陈平无疑!
他马上抓住机会,指着对方告诉秦王,
“阿父,这人长得好好看呀,孩儿想带他进宫!”
他要拉陈平一把,让他先成为自己的心腹,再伺机派他前往六国。
秦王知道这孩子打小就热爱一切美的东西,连帽子腰带都要挑鲜艳华丽的,对他会提出这个请求毫不意外。
但他淡淡拒绝了,
“先看过人品再说吧。”
可别再是赵高那种奸佞之徒。
这时,里正带着二人上前拜礼,果然,那少年正是陈伯的仲弟陈平。
李世民看他的目光一下就更炙热了,陈平立刻有所察觉,急忙朝他谦恭一笑。
里正介绍完,见陈伯抖着双腿愣在原地不开口,急忙扯了一下他的衣角,
“还不快些给王上和太子,细细说一说稻梗留长桩的缘由!”
陈家祖上八代都是贫农,陈伯一辈子老实巴交种个地,见过最大的官就是村里的里正,哪想到有一天,他会站在秦王、太子和一众高官大臣跟前发言。
里正这一催,他更吓得双手双脚一起抖个不停,连脖子眼睛都控制不住地一直颤抖起来,哪还说得出半句话?
陈平急忙上前一步,仪态端方诚恳拜道,
“请王上和太子恕罪,小人的兄长并非有意以下犯上,只是他久居乡间,乍然见到贵人不懂该如何应对,稻桩一事正好小人也知情,可否容小人代兄回禀?”
秦王见他落落大方,进退有度,心头就先满意了两分,颔首道,
“可。”
陈平立刻抛出了一个重磅保证,
“请王上放心,这稻桩只需留半尺之长,任它再长上一月,必会再次抽穗结稻,至多两个半月,就能收获第二趟粮食,小人的兄长绝没有戏弄乡邻里正!”
秦王颇有兴致,
“哦,此话怎讲?”
陈平扶起兄长干瘪粗糙的手,与自己白皙细长的双手并排展示给他们看,
“小人原是魏国阳武郡户牖乡人,家中贫寒,父母早亡,全靠兄长一手拉扯我长大,他日夜耕作三十亩薄田果腹,可小人偏偏不自量力想要读书...后来兄嫂为了供我读书识字,只得想尽办法让三十亩薄田能产出更多粮食,所以小人家中数年来,不但能收割第二趟稻谷,还能收割第二趟小麦,多出来的粮食,全仰仗这半尺高的稻桩啊...”
三十亩地,要养活一家人,还要供他这个闲人读书,陈伯夫妇早把能想的办法全想过了。
所谓善于农耕,不过是被生活逼得必须精打细算,绞尽脑汁增加一粒粒粮食的产量罢了。
秦王眼中快速闪过一抹惊喜,
“小麦也能用此法,多收上一回麦穗么?”
陈平急忙点头,
“正是,第二趟虽然比不上第一趟丰收,但只要及时施肥布水,一亩地至少也能多收半石粮食。”
此言一出,群臣立刻惊喜讨论起来,
“一亩地,竟能多收半石粮食?”
“还不止呢,若是施肥得当,没准能多收一石!”
“这法子好哇!既能增收粮食,又不影响来年的春耕。”
“诸位且慢,若真有这种稀奇的好事,他们为何不上报魏国朝堂立功?为何还要逃灾来我大秦开荒?”
“是啊,没准这是魏人的阴谋,大秦今年的秋收,绝不可贸然效仿此法啊!”
李世民也很疑惑这个问题,在史书上,陈平一家可没有中途搬来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