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916章 高祖武皇帝四

第916章 高祖武皇帝四(1 / 2)

六月庚子日,梁朝任命尚书令王莹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袁昂为左仆射,吏部尚书王暕为右仆射。王暕是王俭的儿子。

张齐多次从白水出兵侵犯北魏的葭萌,傅竖眼派虎威将军强虬攻打信义将军杨兴起,把他杀了,又夺回白水。宁朔将军王光昭在阳平也吃了败仗,张齐亲自率领两万多勇猛之士与傅竖眼交战。秋天七月,张齐的军队大败,往回逃窜,小剑、大剑等地的戍守官兵都弃城而逃,东益州又重新被北魏占据。

八月乙巳日,北魏任命胡国珍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雍州刺史。胡国珍年纪大了,太后其实不想让他外出任职,只是想给他个地方长官的荣耀;所以最终他也没去上任。

康绚回朝后,张豹子就不再修整淮河堰。九月丁丑日,淮河水突然大涨,淮河堰被冲毁,那声音像打雷一样,三百里外都能听见,淮河沿岸的城戍和村落十多万人都被冲进海里。当初,北魏担心淮河堰,任命任城王元澄为大将军、大都督南讨诸军事,率领十万大军,打算从徐州出发来攻打淮河堰;尚书右仆射李平认为:“不用动用兵力,淮河堰最终也会自己坏掉。”等到听说淮河堰被冲毁,太后十分高兴,给李平的赏赐很丰厚,元澄也就没出兵。

壬辰日,梁朝大赦天下。

北魏胡太后多次到宗室亲戚、有功显贵的家里去,侍中崔光上表劝谏说:“按照《礼》的规定,诸侯如果不是去探病或吊丧就进入臣子家中,这就叫君臣之间相互戏谑。这没提到王后夫人,是因为明确没有王后夫人到臣子家中的道理。夫人,父母在世时可以回娘家省亲,父母去世后就派卿去娘家慰问。汉朝上官皇后要废掉昌邑王时,霍光,是她的外祖父,又身为宰辅,皇后仍然坐在武帐中接见群臣,以此显示男女有别。现在皇族正在繁衍,有功显贵不断升迁,各种请托之事越来越多,恐怕会成为一种惯例。希望陛下减少出游到臣下家中的活动,那么天下百姓都会有所依靠,世间万物都会喜悦。”

任城王元澄认为北边镇将的选拔越来越不被重视,担心贼寇窥探边境,祖宗陵寝受到威胁,上奏请求慎重选拔镇将,加强警备,太后下诏让公卿大臣们商议此事。廷尉少卿袁翻发表意见,认为:“近来边境州郡官员选拔不慎重,只看资历等级。有的任用贪污之人,大量设置戍守巡逻的地方,安排很多将领;有的任用自己身边的姻亲;有的接受别人财物请托。这些人都没有防范贼寇的心思,只有搜刮钱财的想法。那些勇猛的士兵,被驱使去抢劫掠夺,如果遇到强敌,就会沦为奴隶俘虏,要是有所缴获,就据为己有。那些老弱病残的士兵,稍微懂点打铁、木工之类的手艺,没有不被搜刮到军营里,受尽各种苦役。其余的人,有的被派到深山伐木,有的在平地上除草,往来贩卖货物,一路上随处可见。这些人的俸禄不多,财物有限,却都被收走实实在在的绢布,只给他们一些虚数的粮食,让他们竭尽全力干活,给他们很少的衣物,用他们的劳力,克扣他们的食物,从冬到夏,加上各种疾病,死在沟渠里的常常十有七八。所以邻国趁机窥探,侵扰我们的边境,都是因为边境任职的人不合适。我认为从今往后,南北边境的各个藩镇以及所统辖的郡县府佐、统军直到戍主,都应该让朝臣王公以下的人各自举荐自己了解的人,一定要选拔有才能的,不拘泥于等级;如果任职称职或者不称职,连同举荐的人都要根据情况进行赏罚。”太后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到了正光末年,北边盗贼成群兴起,最终逼近旧都,侵犯祖宗陵寝,就像元澄所担忧的那样。

冬天十一月,交州刺史李畟斩杀了交州造反的阮宗孝,把他的首级送到建康。当初,魏世宗修建瑶光寺,还没完工,这一年,胡太后又修建永宁寺,都在皇宫旁边;还在伊阙口修建石窟寺,这些建筑都极其奢华。其中永宁寺最为壮观,有一尊一丈八尺高的金像,中等大小的金像有十尊,玉像两尊。建有一座九层佛塔,挖地筑基,深达黄泉;佛塔高九十丈,上面的刹柱又高十丈,每当夜深人静,塔上的铃铎声能传到十里之外。佛殿像太极殿,南门像端门。僧房有一千间,里面装饰着珠玉锦绣,让人看了惊叹不已。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像这样规模宏大的塔庙,从来没有过。扬州刺史李崇上表,认为:“高祖迁都快三十年了,明堂还没修建,太学荒废,城阙、官府、寺庙也都有些破败,这可不是继承发扬祖宗基业、为万国树立典范的做法。现在国子学虽然有学官的名号,却没有教授学生的实际行动,这和兔丝有丝之名而无实用、燕麦有麦之名而无其实,以及南箕星不能簸扬、北斗星不能舀酒有什么区别呢!事情不能同时都办,必须有所取舍;应该停止尚方署那些雕琢奢靡的制作,节省永宁寺土木修建的工程,减少瑶光寺材料砖瓦的耗费,分散石窟寺雕刻的劳力,以及各种不是急需的劳役,在春、夏、秋三季农闲的时候,修整这几项,让国家的容貌威严显赫,礼仪教化兴盛推行,这不是很好的事吗!”太后用嘉奖的诏书答复他,但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太后喜欢佛教,很多老百姓为了当和尚就断绝了后代,高阳王的朋友李瑒上奏说:“三千条罪行中没有比不孝更大的,不孝中最大的罪过莫过于断绝祭祀。怎么能轻易放纵违背礼教的行为,任由他们追求佛法的心意泛滥呢,自己父母年迈,却抛弃家庭,不奉养他们,缺失了当下应尽的礼教,却去追求将来虚无的好处!孔子说:‘不知道生,怎么能知道死?’怎么能抛弃堂堂正正的政教,却去信奉所谓的鬼教呢!而且,现在南方还没有平定,各种劳役仍然繁重,老百姓的心思,大多是想逃避劳役,如果再听之任之,恐怕大家都会抛弃孝顺慈爱,家家户户都会有人去当和尚了。”都统僧暹等人对李瑒称佛教为“鬼教”很生气,认为这是诋毁佛教,哭着向太后告状。太后责备李瑒。李瑒说:“天叫神,地叫只,人叫鬼。《左传》说:‘阳间有礼仪音乐,阴间有鬼神。’那么阳间的政教就是堂堂正正的,阴间的就可以称为鬼教。佛本来就是人演变来的,称它为鬼教,我觉得不算诋毁。”太后虽然知道李瑒的话有道理,但难以违背僧暹等人的意思,就罚了李瑒一两金子。

北魏征南大将军田益宗请求担任东豫州刺史,以便召回两个儿子,太后没答应,他最终在洛阳去世。

柔然的伏跋可汗,身体强壮,善于用兵,这一年,向西攻打高车,把高车打得大败,抓住了高车王弥俄突,把他的脚绑在劣马后面,拖行着将他杀死,还把他的头骨涂上漆做成酒杯。之前依附柔然后来又背叛的邻国,伏跋可汗都出兵把它们消灭了,柔然国又强大起来。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勾勒出了南北朝时期南梁与北魏(尤其是北魏后期)的政治、军事与社会图景,字里行间充满了权力博弈的张力、制度崩坏的隐患与时代转型的阵痛,若以现代视角审视,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评论:

权力结构的脆弱性:高层决策的短视与低效

--南梁的“官帽子游戏”与军事溃败:开篇记载南梁对王莹、袁昂等重臣的职位调整,看似是正常的人事变动,实则反映了南朝门阀政治的惯性——官员晋升多依赖门第(如王暕为“俭之子”,即出身名门琅琊王氏),而非军功或治绩。这种“论资排辈”的逻辑很快在军事上显现恶果:张齐率军与北魏傅竖眼交战,先败于阳平,再大败于小剑、大剑,最终丢失东益州。高层对军事人才的轻视与指挥体系的僵化,直接导致了边疆防线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