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907章 高祖武皇帝三

第907章 高祖武皇帝三(1 / 2)

天监八年(公元509年,己丑年)

春天正月辛巳日,梁武帝到南郊祭祀,宣布大赦天下。当时有人提议去会稽封禅、在国山举行禅礼,梁武帝就让各位儒生起草封禅的仪式流程,打算搞这事儿。许懋却提出不同意见,他觉得:“舜在泰山举行柴祭,那其实是巡视天下。但郑玄引用《孝经钩命决》里说:‘在泰山封禅,考核政绩后进行柴燎祭祀;在梁甫山举行禅礼,刻石记下功绩和名号。’这是纬书里的歪理邪说,可不是正统经典的正确解释。舜每五年巡视天下一次,春夏秋冬走遍四岳,如果这就是封禅,次数也太频繁了吧!就像管夷吾说的那七十二个封禅的君主,燧人氏之前,社会质朴,百姓单纯,哪来的用金泥封玉检这一套复杂操作!那时候用结绳记事,哪有雕刻文字来宣告成功的事儿!管夷吾还说:‘只有承受天命的君主才能封禅。’周成王又不是承受天命的君主,怎么就能去泰山封禅、在社首山举行禅礼呢!神农就是炎帝,管夷吾却把他们分成两个人,这也太荒谬了!要是圣明的君主,根本不需要封禅;要是平庸的君主,就不应该封禅。齐桓公当年想搞封禅,管夷吾知道不行,所以列举些奇奇怪怪的事来让他打消念头。秦始皇曾经去泰山封禅,孙皓也曾经派兼司空董朝到阳羡在国山封禅,这些都不是什么值得称赞的好事,根本不值得效仿。封禅这事儿,都是道听途说的,早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就是上面的君主贪图名声,,只要诚心敬意,做到这些就够了。至于封禅,我实在不敢苟同。”梁武帝觉得许懋说得好,就采纳了他的意见,还进一步发挥许懋的观点,以皇帝旨意的形式回复那些提议封禅的人,这事儿就这么作罢了。

北魏中山王元英到了义阳,打算拿下三关,事先谋划说:“三关相互依存,就像左右手一样,如果攻克其中一关,另外两关不用攻打就会不攻自破;攻打难的不如攻打容易的,应该先攻打东关。”但又怕对方集中兵力在东关,就派长史李华率领五个军向西关进发,分散对方兵力,自己则亲自率领各路大军向东关进攻。

在这之前,马仙琕派云骑将军马广驻扎在长薄,军主胡文超驻扎在松岘。丙申日,元英到了长薄。戊戌日,长薄的防线崩溃,马广逃进武阳,元英就进兵包围了武阳。梁武帝派冠军将军彭瓮生、骠骑将军徐元季带兵去救援武阳。元英故意放他们进城,说:“我看这座城的形势,很容易就能拿下。”彭瓮生等人进城后,元英就加紧攻城,六天就把城攻破了,俘虏了三个将领和七千多士兵。接着进攻广岘,太子左卫率李元履弃城逃跑;又去攻打西关,马仙琕也弃城而逃。

梁武帝派南郡太守韦睿带兵去救马仙琕,韦睿到了安陆,把城墙加高了两丈多,又挖了更宽更深的壕沟,还建起高楼。很多人都嘲笑他胆小,韦睿说:“不是这样的,当将领有时候就得胆小,不能一味地逞勇。”中山王元英急着追击马仙琕,想洗刷之前在邵阳战败的耻辱,听说韦睿来了,就退兵了。梁武帝也下诏停战。

当初,北魏皇帝派中书舍人鲷阳人董绍去慰问那些叛乱的城池,结果白早生袭击并囚禁了他,把他送到了建康。北魏皇帝攻克悬瓠后,决定从齐苟儿等四个将领中选两人,让扬州方面写文书,想用这两人换回董绍和司马悦的首级。文书还没送到,领军将军吕僧珍和董绍交谈,很欣赏他的文采和见识,就跟梁武帝说了,梁武帝派主书霍灵超对董绍说:“现在放你回去,让你去沟通两国关系,让双方百姓都能休养生息,这不好吗!”于是召见董绍,赐给他衣物,还让舍人周舍去慰问他,并且说:“战争打了这么多年,百姓和财物都遭受了极大的破坏,所以我不介意先提出和北魏通好。之前也给北魏写过信,可对方都没回复,你要把我的意思都传达清楚。现在派传诏霍灵秀送你回国,期待北魏有好的回应。”又对董绍说:“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能不死吗?今天抓到你,这是天意啊。君主的设立是为了百姓,凡是做君主的,怎么能不考虑这一点呢!要是想通好,现在我们把宿豫还给他们,他们应该把汉中还给我们。”董绍回到北魏,把这些话告诉了北魏皇帝,皇帝没答应。

三月,北魏荆州刺史元志率领七万大军进犯潺沟,驱赶逼迫当地的蛮人,这些蛮人全都渡过汉水来投降梁朝,雍州刺史吴平侯萧昺接纳了他们。下属们都觉得蛮人会成为边境的祸患,不如趁机除掉他们,萧昺说:“他们走投无路来归附我们,杀了他们不吉利。而且魏人来侵犯,我们有这些蛮人作为屏障,不也挺好的嘛!”于是打开樊城城门接受他们投降,还命令司马朱思远等人在潺沟攻击元志,把元志打得大败,斩杀了一万多人。元志是元齐的孙子。

夏天四月戊申日,梁朝任命临川王萧宏为司空,给车骑将军王茂加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

丁卯日,北魏楚王城守将李国兴献城投降梁朝。

秋天七月癸巳日,巴陵王萧宝义去世。

九月辛巳日,北魏封已故北海王元详的儿子元颢为北海王。

北魏公孙崇制造乐尺,以十二粒黍米为一寸;刘芳觉得不对,主张以十粒黍米为一寸。尚书令高肇等人上奏说:“公孙崇制造的八音乐器以及度量标准,都和经传记载不一样,问他为什么,他说‘要是一定按照经文,声音就不协调。’请再让刘芳依照《周礼》制造乐器,等制成后,大家一起商议并呈给皇上,选用其中好的方案。”皇帝下诏同意了。

冬天十月癸丑日,北魏任命司空广阳王元嘉为司徒。

十一月己丑日,北魏皇帝在式乾殿给各位僧人以及朝廷大臣讲解《维摩诘经》。当时北魏皇帝一心推崇佛教,不怎么钻研儒家经典,中书侍郎河东人裴延隽上奏疏说:“汉光武、魏武帝,就算在打仗的时候,也没放弃读书;先帝迁都行军,也是手不释卷。这确实是因为学问有很多益处,一刻都不能停啊。陛下登上法座,亲自讲解佛法,凡是听讲的人,都如拨开云雾见青天。但是《五经》是治理国家的典范,是处理事务首先要学习的,希望陛下能经书和佛典都看,儒家和佛教的思想都兼顾,这样内外都周全,世俗和宗教都能顺畅发展了。”

当时佛教在洛阳特别兴盛,除了中原地区的僧人,从西域来的就有三千多人,北魏皇帝另外给他们建了永明寺,有一千多间房来安置这些人。南阳的隐士冯亮很有巧思,北魏皇帝让他和河南尹甄琛、沙门统僧暹一起挑选嵩山风景好的地方,建了闲居寺,那地方的山水和建筑都美极了。从这以后,远近的人都跟风,都开始信奉佛教,到了延昌年间,各州郡一共有一万三千多座寺庙。

这一年,北魏宗正卿元树来投奔梁朝,梁朝赐给他邺王的爵位。元树是元翼的弟弟。当时元翼担任青、冀二州刺史,镇守郁游,过了很久,元翼谋划着献出州城投降北魏,事情泄露后被杀了。

“内核解读”

这段记载的是南朝梁天监八年(公元509年)的历史事件,涉及梁与北魏的军事交锋、政治决策及社会思潮,从中可窥见当时的时代风貌与权力运作逻辑,以下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现代视角的解读:

政治理性与“形式主义”的博弈:梁武帝拒封禅的启示

梁武帝本欲效仿古代帝王行封禅之礼,却因许懋的谏言而止。许懋的反对理由极具现代政治学中的“实用主义”色彩:

--他直指封禅的“合法性漏洞”:从经义考据否定其正统性(称纬书之说为“曲说”),以历史案例(如齐桓公、秦始皇、孙皓)揭露封禅多为“主好名、臣阿旨”的政治表演;

--核心逻辑是“治理实效优先于仪式象征”——“圣主不须封禅,凡主不应封禅”,戳破了古代帝王通过大型仪式强化统治合法性的套路。

梁武帝最终采纳建议,体现了成熟政治家的理性:在王朝初稳阶段,拒绝以“面子工程”消耗资源,转而以“务实不务虚”巩固统治。这与后世许多帝王沉迷“封禅秀”形成鲜明对比,也为“统治合法性应源于治理能力而非仪式包装”提供了历史佐证。

军事谋略中的“虚实博弈”:魏梁交锋的战术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