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心法要诀2-2(2 / 2)

痉证表现为背部反张、摇头、牙关紧闭,颈项强直、肢体拘急、难以转侧,身体发热、足部寒冷、面色赤红,需辨别刚痉与柔痉再全面治疗。

【注释】风、湿、寒邪共同作用引发痉证,典型症状为脊背反张、摇头、口噤不开、颈项僵硬拘急、转侧困难,伴身热足冷、面赤。

需分辨病情:风湿偏盛、有汗者为“柔痉”;风寒偏盛、无汗者为“刚痉”。均可用小续命汤为主方,刚痉去附子,柔痉去麻黄。表实证者去人参、附子,加羌活、独活;里实证者去人参、附子,加芒硝、大黄。重症可用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发散邪气。这是治疗痉症的大概治法,痉症的详细治法在“痉门”。

易愈生症

神气清朗、色泽光亮、声音洪亮,身体轻快、肌肤润泽、脉象平和洪大,(原本是健康之态),但忽然出现牙关紧闭、难以言语且烦躁不安,脉象停伏的情况,(此时)经过战汗病情就会安宁。饮水较多且水液能够正常消散,可知将要出汗(而病将缓解),能够进食且脉象浮,表明邪气还于表而病情趋于平复。子时发病得到午时会缓解,这是阳气来济助阴气(而病解),午时发病得到子时会缓解,这是阴气顺从阳气(而病解)。

【注释】容易痊愈的病症,从神气方面来看是神气清朗,从面色方面来看是色泽光亮,从声音方面来看是声音悠长,从身体方面来看是身体轻快,从皮肤方面来看是肌肤润泽,从脉象方面来看是平和洪大,这些都是生机未绝的征象,所以称为生证。如果有像这样的生症,却忽然出现牙关紧闭不能说话,烦躁得很厉害,六部脉象停伏,应当仔细观察,这并非病情变凶险了,而是正邪相互交争,是将要发生战汗的征兆,是疾病即将痊愈的迹象。凡是伤寒出现口渴的,大多是阳证,容易痊愈,如果忽然饮水很多且很快就消散不停,可知是将要出汗而病将缓解。伤寒大多不能进食,如果忽然能够进食而且脉象浮,可知胃气调和,邪气回到体表而病将缓解。如果不能立即缓解,是因为阴阳没有到合适的时间,子时发病的到午时必然缓解,这是阳气济助阴气而病情缓解,午时发病的到子时必然缓解,这是阴气顺从阳气而病情缓解。

难治死症

伤寒出现死症的情况,是阳证见到阴脉。持续大热不止,脉象失去神气。阴毒、阳毒病发展到六七天,面色枯萎、声音衰败,听闻此类情况大多会死亡。心脏将绝时,面色如烟熏,阳邪独留体内,出现神志昏迷、直视以及摇头症状。口唇周围呈黧黑色,腹部胀满且腹泻,出现柔汗、阴黄,这是脾脏衰败的缘由。肺脏将绝时,脉象浮而没有胃气,汗出如油,气喘不停。口唇颜色变青,四肢冷汗淋漓,舌体卷曲、阴囊上缩,这是肝脏堪忧的表现。面色发黑,牙齿变长且干枯有污垢,大小便失禁,肾脏令人忧愁(肾脏将绝)。水浆不能入口,脉象代散,呃逆不止,生命难以留存。误发风温之汗而引发痉病,误发湿温之汗,湿温复感暑热,都会加速生命终结。强行发汗治疗少阴病,扰动其经血,出现从口鼻眼出血的情况,称为下厥上竭。发汗后狂言、不能进食且仍然发热,脉象躁动,这是阴阳交的死症表现。四肢厥冷不能恢复持续七八日,肌肤寒冷且躁动不安,片刻不得安宁,这种病叫做脏厥。厥逆且无脉象,突然出现脉象是凶险的。厥逆伴有下利时应当不能进食,反而能进食的情况叫做除中。

【注释】疾病有生有死,治疗有难有易。一些疾病不用药物也可痊愈,而致死的疾病即便用药也难以挽救。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阴阳邪正存在盛衰变化,正气强盛邪气衰弱则可生存,阴气强盛阳气衰弱则会死亡。伤寒阳症,如果见到浮、大、数、动、滑这类阳脉,就容易痊愈而生存;若见到沉、微、涩、弱、弦这类阴脉,就难以治疗而可能死亡。所以阴病见到阳脉的能生存,阳病见到阴脉的会死亡。持续大热不止,是邪气强盛而脉象失去神气,正气虚弱,正气虚弱而邪气强盛,所以会死亡。阴毒、阳毒,是阴阳亢盛到极致而不能生化;面色枯萎、声音衰败,是内外精气都被耗夺,所以都预示着死亡。面色如烟熏,神志昏迷、直视并摇头,这是阳邪独留,攻心而致心脏将绝。口唇周围呈黧黑色,腹部胀满且下利不止,出现柔汗、阴黄,这是脾脏将绝。脉象只是浮而没有胃气,汗出如油,喘息不停,这是肺脏将绝。口唇颜色变青,四肢冷汗淋漓,舌体卷曲、阴囊上缩,这是肝脏将绝。面色发黑,牙齿变长且干枯有污垢,大小便失禁,这是肾脏将绝。水浆不能入口,意味着生命失去滋养。脉象代散,表明真气衰败离散。呃逆不停,说明元气不能内藏。错误地给风温病发汗,从而引发痉病,错误地给湿温病发汗,这叫做湿温复感暑热,都会加速人的死亡。强行给少阴病发汗,扰动其经血,血从口鼻眼流出,叫做下厥上竭。以上都是死亡的征兆。发汗后狂言、不能进食,仍然发热,不因汗出而热退,脉象躁动疾速,这叫做阴阳交,是死亡的症状。厥逆不能恢复,到七八日时全身肌肤寒冷且躁动,没有片刻安宁的时候,叫做脏厥,是阴邪强盛到极点,真阳外越的表现。凡是厥逆严重的,大多没有脉象,服用四逆汤、白通汤等药物后,脉象微微接续,是真阳逐渐恢复;脉象突然出现,是回光返照。凡是厥逆大多伴有下利,应当不能进食,现在反而能进食,叫做除中。中,指的是胃。除,是去除的意思,说的是胃气已经丧失,即便反而能进食,对胃气也没有补益。所以仲景说:除中的人会死亡。凡是各种病人不能进食,忽然变得很能吃然后随即死亡的,也属于这类情况。

汇方

桂枝汤、小建中汤、当归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新加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桂枝加附子汤、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在此基础上添加饴糖,或者进一步加入当归、黄芪,就分别叫做小建中汤、当归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在桂枝汤基础上加葛根,名为桂枝加葛根汤。在桂枝汤基础上加倍芍药用量并加入人参,称为桂枝新加汤。当归四逆汤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加当归、通草、细辛;若再加入吴茱萸和生姜(用生品),就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在桂枝汤基础上加附子,叫做桂枝加附子汤。去掉桂枝汤中的桂枝,名为芍药甘草汤;去掉芍药,则名为桂枝甘草汤。

【注释】桂枝汤的药物组成是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按照桂枝汤原方,将芍药的用量加倍并加入饴糖,就命名为小建中汤;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再加入当归,就叫做当归建中汤;在小建中汤基础上再加入黄芪,便称为黄芪建中汤。依据桂枝汤原方加入葛根,就叫做桂枝加葛根汤。依据桂枝汤原方,把芍药的用量加倍并加入人参,称作桂枝新加汤。依据桂枝汤原方加入当归、通草、细辛,命名为当归四逆汤,要是在当归四逆汤的基础上再加入吴茱萸和生姜,就叫做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依据桂枝汤原方加入附子,叫做桂枝加附子汤。依据桂枝汤原方去掉桂枝,名为芍药甘草汤。依据桂枝汤原方去掉芍药,叫做桂枝甘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