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艾米比平时更早地来到了“膳时记”新店,却发现陈厨已经在了。
他正蹲在地上,检查着几筐刚刚送达、还带着晨露的食材。
听到脚步声,陈厨抬起头,额角带着细汗,朝艾米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来了,丫头。过来看看。”陈厨的声音带着清晨的沙哑,却很有精神。
他面前摆着三只竹筐。
一筐是翠绿带刺、形态各异的苦瓜。
一筐是硕大、颜色青绿、散发着独特清香的荷叶。
还有一小筐是苏浩泽特意吩咐准备的去核红枣、枸杞和几味用于平衡药性的温和药材。
陈厨拿起一根苦瓜,手法熟练地掂了掂,又就着晨光仔细看了看色泽:“看好了,挑苦瓜,学问不小。要选这种纹路清晰、凸起饱满、颜色翠绿均匀的,”
他指着手中那根,“这种苦味相对纯正,回甘也好。要是颜色发黄、摸起来软塌塌的,那就是老了,苦味涩口,风味差矣。”
他又拿起一张荷叶,对着光看了看叶脉,“荷叶要选叶面完整无破损、颜色青绿、闻着有股子清甜气的,不能有枯边,也不能有水库里的水腥味。”
说完,他现场演示起来。
只见他拿起一张荷叶,手指在叶柄处巧妙一掐一旋,一整张完整的荷叶便轻松剥下,动作流畅自然。
接着,他拿起苦瓜,手起刀落,“哒哒哒”一阵轻响,苦瓜被均匀地剖开,勺子一转,白瓤尽去,随后刀光闪动,薄如蝉翼的苦瓜片便堆在了砧板上。
艾米看得眼花缭乱,心中佩服不已。
轮到她上手时,却完全是另一番光景。
荷叶在她手里像个不听话的孩子,不是撕破了边,就是扯断了梗。
苦瓜更是顽劣,刀在她手里显得格外沉重,切出的片厚薄不均,厚的像鞋底,薄的几乎透明,完全达不到要求。
汗水很快浸湿了她的额发。
陈厨在一旁抱着胳膊看着,没有催促,只是在她动作明显错误时出声纠正:“手腕发力,用手腕的巧劲,不是用胳膊的死力气。下刀要稳,靠的是手感,感觉刀的走势,不是靠眼睛死死盯着,越盯越慌。”
枯燥却至关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再次开始。
艾米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混合着苦瓜的微涩、荷叶的清芬和泥土的气息,让她浮躁的心渐渐沉静下来。
她明白,那个关于“苦尽甘来”的绝妙创意,最终需要靠这无数个精准、枯燥、重复的基础动作来实现。
好的想法与美味食物之间,隔着一道名为“基本功”的鸿沟。
下午两点,厨房度过了午市最繁忙的时段,进入短暂的休整。
第一次新品正式试制,在厨房一角专门清理出的区域进行。
苏浩泽提前安排好了工作,亲自坐镇。
陈厨主理,艾米被允许在旁观察学习,并负责一些辅助工作。
清洗荷叶、将预处理好的苦瓜片按厚薄大致分类、记录每次试验的参数。
厨房里,各种食材的气息更加浓郁。
老鸭焯水后的肉香、薏米浸泡后的谷物香、冬瓜的清淡、药材的微苦,与苦瓜荷叶的清新气息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奇妙又复杂的味道。
苦瓜处理是首要难关。
盐渍冰镇的时间需要精确到分钟。
时间短了,苦味残留过多,入口冲击力太强;时间长了,苦瓜失去爽脆口感,变得软烂,营养风味也流失严重。
艾米负责记录每次试验的盐分浓度、冰镇时间和试吃后的口感反馈。
包括苦涩度、爽脆度、回甘度,工作繁琐细致,不容有错。
荷叶香气如何完美融入是关键。
荷叶包裹鸡片和苦瓜的松紧度大有讲究。
太紧,蒸汽难以渗透,食材不易熟。
太松,香气逸散,风味不足。
蒸制时的火候更是关键:火候过大过急,荷叶容易蒸烂,清香变为闷熟的草腥味;火候太小,香气激发不足,荷叶如同虚设。
鸡肉的嫩滑度是口感的保障。
鸡片的腌制配方比例需要反复调试,蒸制时间要精确到秒,多一分则老,少一分则生。
前几次试做,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不是苦瓜的苦味抢了所有风头,就是荷叶香气似有若无,或者鸡肉口感发柴。
看着辛辛苦苦处理好的食材变成不合格的“试验品”被倒掉,艾米心疼不已,也深刻体会到华国人所说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真正含义。
苏浩泽每次都会亲自品尝失败的成品,仔细分析问题所在,与陈厨低声交流,然后果断下令。
“调整盐渍时间,减少三十秒。”
“荷叶包裹再松半指。”
“下一锅,火候降低一成,时间延长一分钟。”
他的冷静和精准判断,让艾米大为震撼。
荷叶冬瓜薏米老鸭汤的挑战同样不小。
荷叶入汤的时机和方式是难点。
是开始时就和冬瓜薏米老鸭一同下锅,慢火煲出香气?
还是中途放入,短暂煲煮?亦或是出锅前放入,像泡茶一样“沏”出清香?
每种方式带来的风味层次截然不同。
需要反复尝试,找到既能提取荷叶清香,又不让汤色发暗、味道发涩的最佳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