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人咋舌的还是火器制造领域,竟真造出了超远射程的飞弹,不用炮管发射,凭着自身动力就能直冲目标,眼下研究院正憋着劲钻研无线电报定位法,照这势头,大明的简易版导弹指日可待——
目前飞弹最远射程已达二百三十里,可火炮研究室的工匠们还嫌不够,铆足了劲琢磨改良,图纸画了一张又一张,誓要把射程再往上提一提,恨不得直接打到天边去,让四方蛮夷再无藏身之地。
飞弹的造价堪称天价,一枚便要耗去五十万两白银,可这般巨款花得半点不冤枉。
其构造之复杂精妙,足以让顶尖工匠看得咋舌:
内置三台多冲程式蒸汽轮机发动机,齿轮咬合间转得精准如瑞士钟表,动力输出平稳无波;
诸多核心精密榫卯结构,必须辅以高纯度黄金打造,既防海水与湿气腐蚀,又能保证极端环境下的韧性不变形;
连韧性极佳的纤维橡胶,都被大量应用在弹体接缝与内部缓冲处,只为做到严丝合缝的密封与减震。
而最关键的硝化甘油,在化学科教授徐琳达的日夜钻研下,不仅摸出了高效提纯的独家门道,更首创出以特制纤维琉璃钢分层储存的相对安全方案,彻底攻克了易爆这一困扰多年的老大难问题,让飞弹得以稳定量产、批量列装。
谁能想到,飞弹的核心冷却技术,竟源自血液保存研究室的意外之喜——
血液保存研究室先是成功研制出低温血清储存法,如今已稳步迈入动物血清长期保存的试验阶段。
医科的诸位教授得知后欣喜若狂,这意味着人工输血从理论走向现实已近在咫尺;
至于曾让人头疼的血型适配难题,早在显微镜问世后,研究员们便通过观察血细胞形态,找到了清晰区分A、b、o三型血的方法,如今早已不再是阻碍医疗进步的拦路虎。
朱有建亲眼见到飞弹实物时,直接被惊得半晌说不出话。
那丈半粗、二十丈长的庞然大物,静静矗立在试验场中,金属外壳泛着冷冽的哑光,表面布满细密的精密纹路,透着一股生人勿近的威严。
他围着飞弹转了三圈,实在难以想象,究竟是何种天马行空的思维,能让后世传说中的火箭,以这般匪夷所思的形态提前扎根在大明的土地上。
震惊过后,他忽然眼睛一亮,拍着大腿给出了一个与战争毫无关联的建议:
“既然已然做到这般地步,何苦还要依赖炮管发射?”
他的心思压根没放在战场之上,反倒被一个更宏大的念头彻底占据:
这飞弹大可改造成运载火箭!
若是能将无线电报信号器送入太空,让其像星辰般围绕坤星持续运行,届时无论海师远巡南洋深海,还是快应队深入漠北戈壁,都能获得专属无线频道,随时收发讯息,大明的通讯范围,岂不是能无缝覆盖整个天下,且能够实现频道内互联?
若是能多往太空发射些信号器,那得多出多少条通讯信道!
到时候,海师单舰之间、快应队各行动组之间,还有中南司、布道队、海外走私团,再加上远征军、蓄塘队和各司署,全天下的己方力量都能实现实时无缝互联——
这运载火箭,就算砸锅卖铁,掏空内库,也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