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句话能暴露出皇帝的虚伪和自欺欺人。他明明什么都没看见,却还要说‘真是美极了’,还表示‘十二分地满意’,这明显是在假装自己看到了那神奇的布料,以此来掩盖自己看不见的事实,维护自己作为皇帝的尊严和所谓的‘英明’形象。”
语文课老师听后,露出赞许的目光,说:
“龚荣飞同学分析得很到位,这句话确实将皇帝虚伪、自欺欺人的性格特点暴露无遗。那大家再思考一下,皇帝这样做,对他身边的大臣们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们又开始积极思考起来,有的同学托着腮帮子,有的同学和同桌交换着意见。不一会儿,松维同学举起了手,站起来回答道:
“皇帝这样做,会让大臣们更加不敢说出真相。大臣们看到皇帝都如此满意,就算自己心里有疑惑,也不敢表达出来,只能跟着皇帝一起附和,说布料好看,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让骗子的骗局得以继续下去。”
语文课老师微笑着说:
“松维同学考虑得十分周全,皇帝这般行为的确会对大臣们造成这样的影响。接下来,咱们就接着深入剖析课文,瞧瞧后续还会出现啥有趣的事儿。”
“课文《皇帝的新装》中第28自然段有一句描写‘皇帝’细节描写,这一句是这样的:{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哪位同学能来说说从这句对皇帝的细节描写中,能看出皇帝怎样的特点呢?”
教室里安静了一小会儿,随后李欣怡同学举起了手,得到语文课老师允许后站起来说道:
“从这句描写能看出皇帝十分虚荣和爱炫耀。他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这明显是在刻意展示自己穿上‘新衣’后的样子,想要让别人看到他穿着这所谓神奇又美丽的衣服是多么的合适和帅气,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语文课老师听后,满意地点点头,说:
“李欣怡同学分析得很准确,这句细节描写确实把皇帝虚荣、爱炫耀的性格特点展现了出来。那大家再想一想,皇帝这种性格特点在故事的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学生们又陷入了思考,有的同学眼睛盯着书本,有的同学在座位上挪了挪身子。过了一会儿,赵轩同学举起了手,站起来回答道:
“皇帝这种虚荣、爱炫耀的性格特点,是推动整个骗局发展的关键因素。正是因为他极度虚荣,想要穿上最美丽、最神奇的衣服来展示自己的尊贵和英明,才会被骗子利用,陷入骗子的圈套。而且在后续的过程中,他这种性格也让他不敢承认自己看不见布料,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下去,最终导致了游行大典上出丑的结局。”
语文课老师露出欣慰的笑容,说:
“赵轩同学理解得很透彻,皇帝的这种性格特点确实在故事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接下来,我们继续看看课文后面还有哪些值得探讨的地方;课文第31自然段中有一句{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这句是与与前文照应,写‘皇帝’什么?哪位学生自主的举手来回答一下?”
教室里安静片刻后,邹琴韵同学迅速举起了手,在得到语文课老师示意后站起身来,说道:
“这句与前文照应,写出了皇帝的虚伪和做作。前文已经描写过皇帝在镜子前转转身子、扭扭腰肢来炫耀自己,这里他又在镜子面前转动身子,还故意做出认真观看新装的样子,其实他根本什么都没看见,只是为了让别人觉得他在欣赏那所谓美丽的新装,进一步掩盖自己看不见布料的真相,维护他那虚假的尊严。”
语文课老师听后,脸上露出赞许的神情,说:
“邹琴韵同学分析得很全面,这句确实把皇帝虚伪、做作的一面刻画得淋漓尽致。那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皇帝这样刻意地表演,对整个故事的氛围营造又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们又开始认真思索起来,有的同学微微皱眉,有的同学轻轻摇头。过了一会儿,陈浩然同学举起了手,站起来回答道:
“皇帝这样刻意地表演,让整个故事的氛围更加荒诞和讽刺。他的种种行为越夸张、越做作,就越能凸显出这个骗局的荒谬,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故事中对虚荣、愚蠢等人性弱点的批判,使整个故事充满了讽刺意味。”
语文课老师微微颔首,说:
“陈浩然同学理解得很深刻,皇帝的这种表演确实在氛围营造上起到了这样的作用。那接下来,我们接着看看课文后面还有没有类似这样值得品味的地方。”
“咱们接着看课文第35自然段,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当这句话被喊出后,现场的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哪位同学能来说说?”
教室里先是一阵寂静,仿佛大家都被这突如其来的话语震住了。随后,同学们开始交头接耳,小声议论起来。过了一会儿,林悦同学缓缓举起了手,在得到语文课老师的允许后,站起身来说道:
“当这句话被喊出后,现场的氛围肯定变得十分紧张和尴尬。原本大家都沉浸在皇帝那‘美丽新装’的虚假氛围中,不敢说出真相,可这个小孩子却直言不讳,打破了这种虚假的平静。大臣们肯定会感到惊慌失措,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而皇帝自己也会觉得颜面尽失,无比尴尬,整个现场的气氛会变得压抑而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