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定决心体验家门口的地铁开始,那些天的生活仿佛都被染上了期待的底色。
我像备战一场重要旅程般,先拉着去过的老友反复确认路线,他拍着胸脯说:“错不了,家门口坐1路公交直达胶东站,下车抬头就是地铁口,比当年咱们找长途汽车站容易十倍。”
女儿听闻我的计划,立刻拿来手机示范:“爸,现在都用‘青岛地铁App’,扫码进出站不用排队,我教您弄。”
看着她熟练地滑动屏幕,我赶紧掏出自己的手机跟着操作——从应用商店下载安装,到实名认证时反复核对身份证号,再到绑定手机银行时特意记牢支付密码,每一步都做得小心翼翼。
当屏幕上弹出“开通成功”的提示时,指尖摩挲着冰凉的手机壳,心里竟踏实得像揣了块暖玉。
周末的清晨比闹钟醒得更早,揣好手机出门时,晨露还沾在公交站牌的玻璃上。
站台上已有不少同路人,大家时不时望向车流来向,细碎的闲聊声里藏着各自的目的地。
等了约莫一刻钟,公交车的轰鸣声终于穿透晨雾,人群瞬间聚拢又有序散开。
刷支付宝付完车费,我选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看着街道两旁的商铺渐渐后退,心里默默数着站点——这趟四十分钟的路程,若开车确实只需二十分钟,但一想到即将开启的地铁体验,这点等待倒成了难得的铺垫。
胶东站的公交站牌旁,“青岛地铁”四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比老友描述的还要清晰。
整理了一下衣襟,深吸一口气走向入口时,突然想起二〇二四年六月九日这个日子,竟是我人生中第二次与地铁相逢。
上一次,还是一九八六年七月的北京,三十七年的光阴,真如指尖漏沙般匆匆。
那年我二十出头,跟着师父出差第一次进京城,连绿皮火车都觉得新鲜,更别提传说中的地铁了。
站在王府井地铁站的台阶上往下望,灯火通明的地下空间豁然展开,一列列车厢呼啸而过时带起的风,让攥着师父衣角的手都紧了几分。
等车时才发现,地铁和火车竟如此不同:没有煤烟味,没有拥挤的人潮,座椅干净得能映出人影,连报站声都格外清亮。
那次北京之行的记忆至今鲜活:香山的晨雾、长城的城砖、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还有在毛主席纪念堂前抑制不住的哽咽——一九七六年全村人排队哀悼的场景仍在眼前,如今能亲眼瞻仰伟人遗容,这份震撼足以铭记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