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美人计?(1 / 2)

王肃笑着招手:“知微来了,快过来。这位就是近日名动京城的张修撰,张时安。”

他又对张时安介绍道,“这是老夫的内侄女,王知微。

她父亲去得早,便养在老夫身边。这孩子性子静,就爱钻在书堆里。”

张时安连忙起身还礼:“在下张时安,见过王小姐。”

他目光与王知微接触的瞬间,只觉得对方眼眸清澈如水,却又似深潭,不见底细。

王知微亦再次敛衽为礼,声音依旧轻柔,却不显怯懦:

“小女子王知微,久闻张修撰大名。”

她将手中的《山海舆图》递给王肃,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张时安手边那本他随身携带、用于记录灵感的笔记,笔记封面上正是他练习绘制的几种帆索结构的草图。

王肃接过书,对王知微笑道:“正好,我与时安正在谈论海事。

你平日也翻看这些杂书,不妨也坐下听听。”

这话看似随意,却透露出不寻常的意味——让一个未出阁的侄女参与男宾的谈话。

还是讨论朝堂热议的“海事”,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认可和亲近。

王知微并未推辞,依言在靠近王肃的下首座位坐下,姿态娴静,目光低垂,却并未给人拘谨之感。

王肃将《山海舆图》摊开,指着上面一些模糊的海外地域图样,对张时安道:

“时安你看,前人所绘,虽粗疏,却也可见天地之广。

你主张开海,眼界确实非凡。只是,老夫仍有一虑,这海外诸国,风俗物产皆与我朝迥异,言语不通,律法不同,商旅往来,纠纷必多。

若无精通此道之人居中协调、记录,恐生事端。光靠市舶司那些官吏,只怕力有未逮。”

这个问题非常实际,点出了开海后可能面临的文化与行政管理难题。

张时安正欲回答,却听一个清泉般的声音轻轻响起:

“姑父所虑极是。侄女曾翻阅一些前朝随船通事留下的札记,其中提到,三宝太监下西洋时。

船上便有专门的‘书算手’,不仅记录航路、物产,还学习番邦语言,绘制风物图志。

或许,将来市舶司亦可设‘译史’、‘图志官’之类职位,专司此类事务。”

说话之人,正是王知微。

她声音不高,却条理清晰,引据恰当,直接提出了一个可行的制度构想补充!

张时安心中一震,不由得再次看向那位垂眸端坐的少女。

他没想到,一个深闺女子,竟对郑和旧事如此熟悉,更能由此及彼,想到设立专门官职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份见识,远超许多只会空谈道德的朝臣。

王肃抚须点头,眼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赞赏:“嗯,知微此言,倒是个思路。”他看向张时安,“时安,你觉得呢?”

张时安收敛心神,诚恳道:“王小姐所言,真知灼见!确是晚辈未曾深思之处。

通译与记录,实为沟通中外、管理海贸之要务。若将来真能开设市舶司,此议当纳入章程之中。”

他转向王知微,由衷赞道,“王小姐博闻强识,心思缜密,在下佩服。”

王知微抬起眼帘,看了张时安一眼,目光平静,并无寻常女子被夸奖后的羞怯,只是微微颔首:

“张修撰过奖,小女子不过是偶读杂书,胡乱言之罢了。”她的态度落落大方,既不张扬,也不过分谦卑。

接下来,围绕着海事、海外风物乃至一些经史问题,张时安与王肃、王知微三人竟相谈甚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