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暗箭难防(1 / 2)

太和殿上那场惊心动魄的朝争,虽未立刻促成开海之议,但其影响却如投入湖面的巨石,涟漪不断扩散。

张时安以一介六品修撰之身,在满朝朱紫面前侃侃而谈,力战群儒而不落下风,其名一夜之间传遍京城官场。

赞誉者有之,称其“少年英才,国之栋梁”;忌惮者更众,视其为打破现有权力格局的危险因子。

三皇子一系士气大振,朱常璘对张时安愈发倚重,时常召其过府密议,探讨开海细则与水师筹建方略。

陈明哲在户部福建清吏司,开始有意搜集东南钱粮数据;

徐子睿在都察院,也睁大了眼睛,留意着各方动向。一股新的政治力量,正悄然凝聚。

然而,风暴总是在平静中酝酿。守旧派在朝堂正面交锋中未能压倒张时安,便转而采用更为阴险毒辣的手段。

他们的目标明确——摧毁张时安个人的声誉和根基,使其“人设”崩塌,那么他所倡导的一切,自然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这日清晨,朔望大朝。气氛与往日并无不同。

就在各项常规议题即将奏对完毕,司礼太监准备照例询问“众卿有本启奏,无本退朝”之时。

都察院队列中,一位姓刘的监察御史,手持象牙笏板,疾步出班,声音洪亮却带着一丝刻意营造的激愤:

“陛下!臣,监察御史刘文正,弹劾翰林院修撰张时安,结交皇子,图谋不轨;

并及其出身商贾,品行不端,有辱斯文,不堪翰林清贵之职!恳请陛下明察,将其革职查办!”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虽然弹劾是朝堂常态,但如此直接、严厉,且针对一位刚刚立下大功、圣眷正隆的新贵,其背后意味,不言自明。

无数道目光瞬间投向站在翰林院队列末尾、本无资格在此但今日恰逢轮值记录起居注的张时安身上,也投向了面色骤然阴沉的三皇子李清泽。

张时安握着笔的手微微一紧,墨水在宣纸上晕开一小团墨迹。

他心中凛然,知道该来的终于来了,而且直指他最无法回避的两个“弱点”——与三皇子的关系,以及他的家庭出身。

皇帝高踞御座,面色沉静如水,看不出喜怒:“刘御史,弹劾重臣,须有实据。你且细细奏来。”

“臣遵旨!”刘御史精神一振,显然有备而来。

他昂首挺胸,声音愈发高昂:“其一,弹劾张时安结交皇子,图谋不轨!

据臣所知,张时安自入翰林以来,屡次私

其状甚秘,所谈何事,外人不得而知!

想他区区一修撰,何德何能,得皇子殿下如此青睐?若非暗中勾结,密谋不轨,岂能如此?此乃其一!”

他顿了顿,偷眼觑了一下皇帝和面无表情的三皇子,继续慷慨陈词:

“其二,弹劾其出身商贾,品行不端!陛下!士农工商,商为末业!

张时安之父张三木,做着酒楼深夜,操持贱业,锱铢必较!

张时安生长于铜臭之家,耳濡目染,岂有清廉自守之节?

其虽侥幸得中状元,然商贾习性难改,如今更蛊惑皇子,妄议国策,其所求者,无非为其家族商路大开方便之门,行以权谋私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