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2 / 2)

围观的人早把一人一草围得水泄不通,后方的人撑着前方那人的背踮起了脚,前方的人因为占据了一个好位置,此刻丝毫不敢有怨言,只能让自己再站稳一点,以防被后者推倒。

就在众人皱着眉头,看不出一个所以然的时候,突然——干草燃起来了!

所有人都见到了这个堪称奇迹的场景,没有任何火种,干草的确是自燃的!

“少夫人念口令了吗?”

“没有。”

“奇怪,那那堆干草是怎么燃起来的?”

……

盛玉站起身,拍了拍手,常用的小黑板又被推了上来。

一块方形的木板上简单浇筑了一层水泥,至于用来书写的“粉笔”则是用石灰石煅烧后得到的碳酸钙代替。

关于放大镜聚光点火的原理、何为光点、如何找到最为适宜的角度……

清冷的嗓音回荡在耳边,在盛玉的讲解中,众人头一点一点,听得似懂非懂。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用放大镜引火成功,流传在边关城中的“神女”传闻渐渐平息了下去。

——至于彻底破除迷信、揭露神鬼之说?

人心中有信仰不是一件坏事,只要没有人拿这种事装神弄鬼,盛玉不打算插手太多。

事实上,即使知道了“引天火”是有科学根据后,依旧没有消除边关百姓把盛玉当作神祗看待的想法。

百姓们不懂什么是“科学”,他们只知道懂这么多知识的少夫人在他们心中,也和神祗无异了。

朝城,槐花巷,清风书舍。

自从经历柳老爷因误将菌菇与茄子同食闹出腹泻一事后,清风书舍也算是把名气打了出去。

时人好吃菌菇,却对菌菇知之甚少,谁都不想因此莫名其妙失了性命,是以手上有些资产的,都会买上一本《菌菇识别手册》备着。

《手册》的价格颇为昂贵,但拿在手上之后,方能感觉到此物的物超所值。

不说其中内容稀奇珍贵便能抵那五十两银子,但见那书册纸张质量颇佳,印刷精美,甚至书中还附有图画以供参考查看,相比起当下常见的内容只有密密麻麻的文字的书籍来说,吸引力强了不是一点儿半点儿。见清风书舍的《菌菇识别手册》卖得好,也有其他书舍想要模仿,但除去纸张的成本后,根本不够资金请来画师临摹那些图画!

——《手册》只卖五十两银子一本,只有那些试图抄袭的书舍老板知道这有多么薄利!

也有人眼红清风书舍书籍大卖,见这间小书舍开设在一条偏僻寂静的小巷子里,料定书舍背后无靠山,于是暗搓搓搞些小动作,或是找人来闹事,或是想搞些小偷小摸,谁知却全被那书舍老板挡了回去。

据说其中闹得最凶的县丞之子还因此被自家老爹抽了十几鞭子后关在家中禁足,现在都还没被放出来呢!

于是城中都盛传清风书舍背后有人的说法,倒叫那些蠢蠢欲动之人不敢轻举妄动了。

清风书舍就这样慢慢在朝城站稳了脚跟。

后来,清风书舍逐渐会出售一些特制纸张,这些纸张质量极佳,样式新颖,且附有特殊图画于角落,或梅或兰,或竹或菊,一经上市,便收获了众书生、文人的喜爱。

——据说只要集齐四君子纸张套装,还能获赠一份非卖特殊礼品。

更为人称道的是,清风书舍推出了一种名叫“维艾披”的会员制度,入会即可享受所有商品九八折的优惠,高级会员还能打九五折!

家中有个读书人本就费钱,那些富商、官员虽有资产,但也不允许家中子弟随意挥霍钱财,得知他们竟花费高价去购买一些华而不实的纸张后,气得差点没把孩子的腿给打断。

再一了解,这纸张质量可真好啊,丝毫不洇墨,用来记录自己兴之所至的随笔最为合适不过。

亦或是与友人之间的信件——梅花高洁、兰花淡雅、青竹正直、菊花飘逸,带有印花的信纸,何止一个风雅可言?

刘县丞就曾经用一张印有青竹图案的信纸写信给正在平城任职的老友,对方收到信后连连追问他信纸的来源,刘县丞再一了解,嘿,原来这种纸张居然是朝城所特有的。

这下他可得意得要把尾巴翘到天上去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爽感不外如是。

买!买!买!于是城中各位富商、老爷一琢磨——为了省钱,还是充个高级“维艾披”吧!

越来越多人成为清风书舍的高级会员,而拥有如此多高官贵族客户的清风书舍,在朝城的脚跟越站越稳,名气也越来越大。

不过清风书舍有一点极其为人诟病,那就是——商品供应不足。

尤其是在客户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清风书舍出品的货物也越来越难买到。

于是在槐花巷中,便经常能看到某个高门大户家的小厮在附近游荡,这些人都是在守着清风书舍有无新的商品上架的。

这日,清风书舍照常在辰时一刻打开了大门。

不少穿着粗布衣衫的小厮涌入,他们惊喜地发现清风书舍居然上新了!可这上新的货物却让他们犹豫不决,迟迟不敢下单。

原因正在于,这种东西他们之前从未见过。

不,也是见过的,便是各个女眷梳妆台上必有的一件物品——梳妆镜。

可他们从未见过影像如此清晰的梳妆镜呀!

——买?还是不买?